陇上生态明珠 森林宜居家园
——平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纪实
作者:何鹏峰 发布时间:2021年6月11日
鸟瞰崆峒山。
柳湖公园一角。
泾川官山人工林。
静宁县城川镇东山梁万亩苹果基地。
我省十大林区之一关山林海。
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是对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褒奖,而且是综合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创建森林城市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如何让平凉大地披上绿装,实现绿色崛起、脱贫致富,成为平凉市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市人民的最大心愿。历届市委、市政府以造林绿化、改善民生为己任,全市上下发扬愚公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面山一个面山绿化,一个流域一个流域治理,硬是在千沟万壑、荒山秃岭上干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平凉大地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丰碑,形成了泾川造林精神、庄浪梯田精神和静宁苹果精神,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绿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绿起来的平凉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为了让平凉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景更美,2016年,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平凉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实施生态立市、产业支撑、绿色崛起战略的有力抓手,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2017年2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誓师大会在崆峒山下、泾水河畔召开,市、县、乡、村四级总动员,吹响了平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集结号。
截至目前,平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指标基本达标,初步建成了林城相彰、林村相依、林水相映、林山相融、林路相随、林田相护的市域森林网络,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良好生态格局。
坚持生态立市 引领绿色崛起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平凉市一路无惧、风雨无阻、勇敢前行。近年来,平凉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产业支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五年行动计划,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集中实施城区增绿添景、环城生态屏障、美丽乡村绿化、景观廊道建设、富民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六大工程,每年以50万亩以上规模速度,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据统计,近五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65.45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555.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1%提高到33.8%,林木覆盖率达到40.18%。2019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20年,平凉市成功创建甘肃省省级森林城市。
近年来,平凉市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启动实施城区增绿添景、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绿色廊道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化建设等“六大工程”,因景植绿,因绿配景,“点、线、面”相互融合,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面山生态屏障,打造有层次、有色彩、有厚度的城市绿色风景线。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以上,写就了平凉造林史上新的篇章。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8.9亿元,年均造林面积和资金投入均比创建前翻了一番。先后建成平凉中心城区北部面山、庄浪县二郎山、静宁县大山湾等绿化示范典型170多处,建成万亩以上绿化工程37处48.8万亩,千亩以上绿化工程241处65.89万亩。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场党员干部带头和群众积极参与的大战役和持久战。每一处造林现场,普遍实行整乡整村调劳、异地统筹调劳和群众义务投劳。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履行植树义务,党员林、夕阳林、巾帼林、青年林、民兵林、接力林等如雨后春笋,染绿了黄土高原的山川梁峁。全市上下呈现出高位推动有力、城乡一体推进、绿化提质加速的良好态势,每年投劳10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700万株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7%。如今,全市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灌出了绿水青山,建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一个绿起来、富起来的新平凉正在成为现实。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生态宜居
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能够享受到绿色静谧的美景,老百姓对于家园的美好向往就是生态宜居。
河道里铺上了绿化砖,砖孔里种上了绿色植物,清理掉荒草和垃圾,统一栽植了秋英和金娃娃萱草……随着近年来的集中治理,过去的“脏乱臭”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平凉中心城区的河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以来,崆峒区先后对中心城区的纸坊沟、水桥沟和甘沟河实施了污水截流改造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通过打造河道景观,实施污水截留改造,彻底改善了中心城区河道的生态环境,为中心城市建设锦上添花。为切实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住建部门在甘沟河河道内栽种秋英1.41万平方米、金娃娃萱草9467平方米、鸢尾9885平方米、紫花苜蓿3.63万平方米。同时,还在两侧河堤边栽种了爬山虎,在甘沟河高速公路段和崆峒大道至柳湖路段栽种了紫藤和国槐,使得昔日的“臭河沟”旧貌换新颜。
推动乡村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按照这一要求,平凉市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农村“四旁”绿化,全市创建省级森林小镇25个、国家森林乡村46个,林业助建美丽乡村469个,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8.88%;绿化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和通村道路732条5920公里,绿化治理泾河、葫芦河等河流堤岸899公里;新建农田林网1225公里。推窗见绿、出门进林,车在树下走、人在画中行,让森林走进平凉、让平凉拥抱森林这一绿色愿景在平凉大地已随处可见。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交融、四季常青。”这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核心目标。围绕打造有层次、有色彩、有厚度的城市绿色风景线,积极开展绿化进单位、进小区、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五进”活动,高标准做好车站、广场、街巷、公园、水系等重点区域的绿化,建成了一批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和广场绿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9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9平方米增至12.94平方米,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态显著改善。
发展富民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平凉作为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不仅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而且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绿化树”。创建工作中,平凉市按照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全国苹果强市的目标,全力加快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步伐,种出了以“静宁苹果”为代表的平凉苹果品牌,实现了“小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跨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年产量210万吨,产值9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以上,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市20万农家子弟依靠苹果圆了大学梦,70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实现了脱贫致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全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平凉市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培育壮大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业政策性金融贷款推进林果产业发展,实施黄河流域平凉林草生态扶贫项目,走出了一条统筹生态民生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现在的平凉,不仅是“苹果之乡”,而且还是我省重要的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
生态打底子,旅游增活力。平凉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乡村旅游,建成了一批农业观光园、苹果采摘园、生态村镇和休闲农庄,形成了“一山一色、一沟一景、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绿色产业已为当地带来生态红利,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路子。
厚植生态文化 共享生态红利
碧绿的山,清澈的水,蔚蓝的天,已成为平凉人的骄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已在市民游客的微信、微博、抖音里流行起来。“保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这是平凉决策者不变的信念,更是全市212万干部群众不变的坚守。
生态立市,既重栽,也必须重管。在创建工作中,平凉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有林场改革,建立了“市级统筹、县乡牵头、村组主导、群众参与、联防联治”的林木管护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守护森林构筑起坚强防线。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平凉市始终将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创建工作融于一体,举办世界森林日、植树节、爱鸟周、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环境日、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活动,形成了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风尚,到处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国家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平凉市将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空气更清新,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鸟语花香,让森林走进平凉,让平凉拥抱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