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加大黄河三角洲保护力度——
护大河之洲 引百鸟来栖
记者:侯琳良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0日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成群的白琵鹭。 资料图片
黄河口低洼湿地上生长的碱蓬。 胡友文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为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效保障。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即日起,本版推出“大江大河·关注黄河保护”系列报道,关注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展现两年来黄河保护取得的相关成果。
山东东营,黄河在这里奔腾入海。泥沙冲刷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让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健康,规划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这两年,山东重任在肩,努力护好大河之洲。
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眼下,黄河三角洲迎来最美的季节:深红色碱蓬簇成的“红地毯”上空,一群群鸟儿不时掠过。
“刚进10月,鸟儿就多起来了!”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讲解工作的王彩虹说,20米高的电线杆顶端,东方白鹳高高站立;湿地中央,天鹅在水中游弋……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多年来,山东坚持保护为重,先后颁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条例,印发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年)》。“我们对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进行重点保护,进行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就地保护生物种群。”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明德介绍。
据统计,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已由保护区建立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这里已经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生态系统更健康
“你看这一泓清水,来之不易!”站在岸边,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说。2020年,黄河三角洲共计生态补水1.74亿立方米,比近10年均值增加两倍多。通过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促进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
除了补水,如何让水系循环起来更是关键。这些年,东营实施引水提水、湿地水系大连通、湿地小连通等工程,着力构建“河—陆—滩—海”水系连通体系,促进黄河与自然保护区的大循环和湿地内部小循环,生态用水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湿地生态功能获得较大改善,河流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说,近些年,东营市一方面以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另一方面通过实施16个湿地修复项目,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累计修复湿地28.2万亩。
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及滩涂贝类等物种,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与安全……东营市与中国科学院等3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成立8个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联合开展湿地修复模式、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科研攻关,形成了20余项可复制推广的科研成果。
规划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不久前,《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规划,黄河口国家公园整合现有8处自然保护地,划定范围面积352291公顷。
“通过国家公园建设,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许明德介绍,目前,落实国家林草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东营市编制了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方案及本底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估报告“一方案三报告”及《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完善黄河口国家公园机构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
根据规划,黄河口国家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记者了解到,为实现黄河口国家公园游憩体验可持续发展,公园拟实行访客限额、到访预约、非常规到访资格审核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生态修复区域及生态敏感区域原则上不允许访客进入,有科考、修复工程等特殊需求,经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审批同意后,且在专业向导带领下,访客方可进入;一般控制区生产生活区域及生态游憩区域原则上允许访客进入,采取预约机制,适当开展游憩体验。
“护好大河之洲,安稳候鸟之家!”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尊重生态规律,搞好科学规划,敢于较真碰硬,依法依规强化生态保护, 提高生物多样性,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规划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