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湾碧水 绘生态鹿城
记者:徐慧玲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8日
绿草茵茵、空气清新,曾经的一潭臭水难觅踪迹……如今的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不仅是鸟类栖息地,也成为众多市民晨练的“打卡地”;
三亚吉阳区红花村村民蒲国秀说,村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建成使用后,收集的污水经过缺氧、好氧、除磷、沉淀等步骤,处理排放出的尾水可直接用于林木灌溉;
“哗哗哗……”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南塔小组村民邓玉莲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流出……
这一组生动剪影,尽显三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近年来,三亚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思路,创新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的建管模式,全方位保障水环境的有效提升。
2021年,三亚市内河湖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地表水优良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7条城市黑臭水体,均实现了“长制久清”的治理成效认定;三亚创新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统一建管的市政管网管理新模式,实现“厂网河湖库海”一体化运维机制。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山水人城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顶层设计,构建治水新格局
三亚河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栖息,一片生机盎然。三亚市民梁耀光感慨,如今三亚河的水质明显好转,茶余饭后在河边谈笑漫步、健身娱乐成为当地人重要的休闲方式。
三亚河是流经三亚市区的主要河流,流域总面积337平方公里,经过近年来大力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现了水体“长制久清”。沿河而建的红树林公园、月川滨河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白鹭公园、鹿回头滨河公园,成为城市靓丽风景线。
从黑臭河,到亲民、人水和谐的幸福河,三亚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背后,是该市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治水新格局的缩影。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三亚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近年来,三亚加强制度建设、编制专项规划,陆续颁布了水资源管理办法、河道生态保护管理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三亚河生态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设定沿河禁养区、限养区,规范养殖行为,清退沿河、沿海养殖,加强对用水单位排水许可及排水系统日常管理,明确河道生态保护要求。
1月4日,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开展为期5年的“六水共治”攻坚战。锚定目标,三亚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治水工作。日前,三亚成立了治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通过加强技术团队力量、抽调业务骨干等方式,统筹推进全市“六水共治”工作。
“同时,三亚将河长办、黑臭办、治水办三办合署办公,形成河长、治水一盘棋、高效融合的水治理体系。”三亚市水务局局长孙德震说。
精准施策,系统治污护河清
“六水共治”,治污先行。
2021年,三亚将“治污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高位推进,坚持控源截污,系统治理,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健康体检”,全面摸清了三亚市中心城区约176平方公里内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巷及其他地下市政排水管线“地下家底”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治水工程项目策划和建设。
针对排查的问题,三亚利用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形成问题一张图,开出良方:已经形成了首批高水高排、管网清淤检测修复、雨污水调蓄、排水智能管控等4类共计12个项目立项,投资估算12.76亿元, 解决管网错接混排,雨污水直排入河问题。
同时,三亚积极落实重点问题“日巡查、周调度、月汇报”制度,坚决管住管好污染源头,坚持节水优先,紧盯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农村污水等污染源,多管齐下,全面控制外源污染。
“以前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一到夏天,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恶臭。”回忆起从前村里环境,蒲国秀至今仍心有余悸。
近年来,三亚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业采用“工程总承包+委托运营”的模式,将建设与运营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管理工作。目前共为289个自然村及饮用水源地连队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科技赋能,走出治水“智慧路”
在一块小小的屏幕上,指尖轻轻触动,可以实现从水库到供水厂、污水厂的“一条龙”系统化监管。三亚市河长制服务中心主任经验介绍,该市整合各部门治水信息, 上线了三亚市供水污水监测平台,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水务”,建立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走出了一条科学系统治水新路。
海南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三亚市供水污水监测平台包含了污水监管、水质管理、水厂信息、供水管理等内容模块,当储水量、供水量、水压等发生异常时,系统将自动进行预警, 实现城乡水源在线管控,为三亚城乡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三亚还采用无人机、无人船和机器人巡查、探测水下暗管,让看不见、不明显的河道岸边、水下问题无所遁形,提高治水效率、节约时间、人力成本,为水环境日常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根据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精神,三亚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系统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确保长治长效,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亚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