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守好生态,让黄河源头更加清澈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2-02-25    点击:

守好生态,让黄河源头更加清澈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委书记白永栋:

记者:夏连琪 刘红 发布时间:20220225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即日起,本报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生动展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扎根中国大地、引领时代变革的思想伟力,全面展示新时代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充分反映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以此激励人们砥砺初心,携手建设美丽中国。

 

前不久,“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青海分会场在贵德设立,贵德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天下黄河贵德清”是青海省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一张名片。有着“高原小江南”美誉的贵德县,今天已经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黄河高质量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即将落地贵德。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采访了贵德县委书记白永栋。

 

曾在启动仪式上作了专题发言的白永栋,提起“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时激动地说,我们应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生态故事,也应该用实际行动写好贵德生态故事。

 

站在碧波荡漾的黄河边上,白永栋说,贵德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生态是我们最大的底牌,也是我们最牢的底线,我们必须守好底线,丢了生态,我们就会丢掉命脉、丢掉根本。现在县域76.8公里黄河水清澈见底,蓝天、碧水、丹山、净土、绿地,生态底蕴更加厚重。

 

据白永栋介绍,近年来贵德县首先打牢基础做好“水文章”,全县确立“建设青海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样板县、示范县”目标,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开发规划,严格落实水资源保护“三条红线”,全面推进黄河清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小流域治理等保护开发工程,稳步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其次,全县扮靓环境改善“水生态”,建立健全了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水陆齐抓、治管并举、标本兼治,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严厉打击侵占河道、滥采乱挖、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形成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防联护

 

新局面,“分段治水”转向“全域治水”,黄河干支流水环境质量系统提升,河湖面貌日渐靓丽。第三,全县还不断涵养“水文化”,全方位深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深入人心。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进,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高原江南”画卷,让“乡愁”得以永驻“在水一方”。

 

面对黄河的前景,白永栋充满信心。他说,未来五年,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改善生态环境面貌,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青海省委生态文明“七个新高地”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坚定不移筑牢绿色安全屏障。

 

白永栋说,我们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促进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相适。建立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常态化机制,健全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等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白永栋说,我们还会统筹发挥各方治理合力,纵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压实“河湖长制、林长制、草长制”工作责任,持续推进林地、湿地、河湖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全面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对污染防治三大行动,白永栋格外关注。他说,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刚性要求,加快“电能替代”“热能替代”、扬尘治理、秸秆禁烧、节能减排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源头防治、标本兼治,推进小流域治理、河道清淤疏浚等行动,完善城乡污水转运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实施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持续巩固白色污染治理成果,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面保护土壤环境,坚决打好净土持久战。

 

他还表示,我们要广泛开展载体新颖、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以及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将节约文化、生态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推进生产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贵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