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绿洲萌发新的希望
——内蒙古阿拉善军地携手治沙造林推进兴边富民纪事
记者:司李龙 卢旭东 贺志国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6日
3月5日,惊蛰。
天刚微微亮,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护林员包长命带齐浇水工具,驾驶三轮车出发了。远远望去,成片的生态林生机勃发,弥漫着春的气息。
穿行林间,包长命仔细察看苗木长势,用随车带的水桶给幼苗浇水,一股股甘泉缓缓流进苗木根部。一米多高的红柳,枝条随风摇曳,鼓起的芽苞咧着小嘴,露出点点嫩绿。
“早春浇水,有利于新枝的生长。”42岁的包长命,平时负责管理养护1.5万亩生态林。这1.5万亩生态林,是阿拉善军地20多年携手治沙播绿的缩影,也是军地共同播下的绿色希望。
自2001年以来,阿拉善军地持续治沙造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建成“‘八一’同学生态林”“边防军民生态林”等多个共建基地。在阿拉善军分区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宽约4000米、长约30000米的绿色长廊,成为京津冀的绿色生态屏障。
携手,为了找回曾经的绿洲
进入3月,72岁的李旦生内心涌起波澜,仿佛又听到北疆的召唤。
他知道,再过几天,又有很多战友和他一样,从天南海北,像候鸟迁徙一样,奔赴位于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交汇处的阿拉善,参加一年一度的治沙造林活动。
从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岗位退下来后,李旦生已经完成16次“迁徙”,他与腾格里沙漠的这份“情缘”,从来不曾中断。
“海子似珠,戈壁如玉,这便是故乡……”这首古老而美丽的阿拉善民歌描绘出阿拉善曾经水草丰美的美丽景象。
然而,由于生态脆弱,昔日天然牧场渐渐被黄沙掩埋。“天上不过鸟、沙石随风跑、四季一个色、人烟无处找”,成为近几十年阿拉善自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为了找回曾经的绿洲,2001年春天,李旦生带领阿拉善军分区官兵连续奋战多日,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种下30亩耐旱灌木,打响“绿化大沙漠、遏制沙尘暴”的生态战役。第二年春天,星星点点的绿芽带给官兵无限希望和动力,当年植树造林面积增至400亩。此后,在黄沙漫天的沙漠边缘,涌动的绿色身影成为戈壁滩最动人的风景。
2004年12月,家在北京的李旦生退休了。治沙的计划没完成,他说,“沙子缠腿,我拔不出来呀”。他毅然留下,成为解甲又上马的“治沙司令”。后来,内蒙古军区原司令员黄高成,阿拉善军分区原司令员张新华、李德海,刚脱下绿色军装,又投身绿色战场,和当地群众一起奋战在治沙一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阿拉善军分区官兵治沙播绿的成果极大激发了当地群众保护生态、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人人治沙、处处播绿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一场群众性治沙播绿活动在阿拉善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30亩、400亩、2000亩……随着种植经验的丰富和社会参与人员的增多,该军分区官兵植树造林的面积逐年增加,最早建设的“青年世纪林”由最初的50亩扩大到1.5万亩。
在治沙造林的群体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飞播队伍——空军某运输搜救团。多年来,这支队伍与林业人并肩作战,顶风沙、冒酷暑,从立地条件普查到调研气候变化对飞播造林的影响、从种子筛选到试播试种,从飞播乡土树种到落种封育管护……一项项反复试验,一步步艰难探索,一次次抢在雨季前飞播。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整套飞播治沙造林实用技术,走出了以“适地、适时、适种、适量、封禁”为主要特征的飞播治沙造林之路。
军地携手探索的飞播治沙造林实用技术,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飞播造林的实际成效,也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经过20多年的接力攻坚、治沙播绿,广大官兵在这片“生命禁区”创造出绿色奇迹。如今,由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阿拉善军分区、盟林业局和生态建设专业组织牵头,统筹规划的“五个基地”——梭梭苁蓉产业基地、沙生灌木采种基地、沙生灌木育苗基地、防风固沙示范基地和沙漠生态旅游基地等,正在有序推进建设。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据气象数据记录,自2001年开始,阿拉善左旗春季的沙尘暴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每年春季的13场到12场再到9场……2013年以后,这里沙尘暴天气屈指可数,京津冀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同步减少。
绿色,富了日子稳了边防
3月,正是种植苁蓉的好时节。
民兵谢宝民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相约另外两名民兵,一起来到牧民叶全乡、叶德军的梭梭林,帮助他们完成苁蓉接种。
“梭梭树是防风固沙的耐旱植物,很少人知道,梭梭还可以孕育‘沙漠人参’肉苁蓉。”挖坑、接种、覆土、浇水,再覆沙、踩实,谢宝民动作娴熟地完成苁蓉的接种。“很多农牧民家里人手少,又不懂技术,每年播种季节,我就义务帮他们种植。”
41岁的谢宝民是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的“名人”。2004年,他积极响应治沙造林的号召,在旗政府和人武部的支持下,开始退牧还林、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那几年,由于过度放牧,沙地裸露,牛羊没有牧草。为了生存,许多人选择远走他乡。”在旗人武部的帮助下,谢宝民等一批牧民掌握了苁蓉种植技术,并承包草场治沙造林。经过多年悉心经营,牧民们的林地生机盎然、满目青翠。仅谢宝民一家,凭柠条、甘草、苁蓉等林间经济作物,几年间已实现创收10多万元。
通过种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等发展生态沙产业,是阿拉善军地立足实际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阿拉善军分区还联合军地单位,帮助农牧民建设生态种植养殖合作社,打通“种、养、育、订、运、销”链条,形成“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产业模式,为集体经济注入循环发展的动力。
在军地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善草绿了,人富了,黄羊、狐狸、野兔、猪獾等野生动物开始多了,离乡的人也陆续返乡,发展各类产业,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人心也就稳定了,大家固边守边的意识自然就强了。”阿拉善军分区政委王伟说。
“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解放军是我们的恩人,希望我长大后也能穿上军装。”讲这话的是阿拉善右旗民兵应急连骨干黄佳宝,他负责定期开展巡边任务并加固边境防护网。
黄佳宝至今记得,小时候,由于干旱缺水,家里的牲畜数量年年递减,生活陷入困顿。驻军部队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他们家走出困境,建起了驼奶基地。
经过多年经营,基地现有700多只羊、100多峰骆驼、70多头驴、50多匹马。昔日愁云消散,欢声笑语又回到家中。
2017年9月,黄佳宝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退役后,他又主动申请加入阿拉善右旗民兵应急连。由于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他很快就成为民兵应急连的骨干,2021年年底被旗人武部评为“优秀班长”。
“祖国北疆的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守卫着千里边防……” 近年来,和黄佳宝一样,阿拉善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民兵队伍,阿拉善抵边的26座“蒙古包哨所”也成为内蒙古边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牧民哨兵”成为巩固边防稳定的重要力量。
集结,从北疆到大江南北
“你们长大了想穿上这身帅气的迷彩服吗?”“想!”
洪亮而整齐的童音从阿拉善右旗蒙古族小学的一个教室里传来。讲台上,该旗人武部副部长徐博荣与学生们热情互动,讲故事、话传统。今年开学季,该旗人武部借助开学第一课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近年来,阿拉善军分区广泛邀请优秀官兵和民兵作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国情边情教育讲座,讲述军民携手治沙造林、固边兴边的故事。每年植树季,军分区、人武部都组织师生到生态建设基地,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接受国防教育、筑牢固边观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阿拉善军分区和驻地部队官兵20多年如一日坚持治沙造林、帮扶群众的暖心行动,产生了良好的国防教育辐射效应。这种精神的力量跨越阿拉善这块“五彩斑斓的土地”,向全国各地传递。
3月1日,是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校庆日。在一块展示屏上,正在播放“‘八一’同学生态林”的视频,引来不少学生观看,他们正在试图寻找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树。
北京市八一学校是李旦生的母校。校友们得知他在阿拉善治沙造林,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有校友提议以母校命名,建成一片“‘八一’同学生态林”。学校欣然采纳这一建议,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每年植树季,师生代表都会赴阿拉善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到了秋冬季,学校还派出摄像小组前往生态林察看林木生长情况,并制作成视频在校庆日播出。目前,这片生态林已有约3000亩规模。
“这既是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一堂生动的国情和国防教育课。”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感悟很深,“通过孩子们的亲身参与,能够让他们更直观地认识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更深刻地体会到边防军人的崇高与伟大,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
阿拉善地方政府和军分区也会定期派代表前往北京市八一学校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植树育人、共圆绿色梦想”为主题的国情教育宣讲活动。“孩子们对这些话题都很感兴趣,每次宣讲,教室里都座无虚席,他们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李旦生多次回到母校开展宣讲,看到孩子们对治沙造林、戍边守防的话题非常有兴趣,他感到很高兴。
八一学校的学生分享自己亲手栽种的树苗茁壮成长的喜悦,千余公里外,驻守在阿拉善“天涯哨所”的边防官兵收到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问候和牵挂。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付出和奉献!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你们的默默坚守和牺牲!”“马上又到植树季了,不要忘记我们一年一度的约定!到时候我还要和你们一起种下沙枣树,一起为祖国站岗……”
这些饱含深情的信件来自深圳、广州等地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每年植树节前后,边防哨所官兵都期待同远道而来的朋友共同播撒绿色的希望,建设美好的家园。不少参加过植树的工作人员表示,阿拉善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深圳某企业员工李莉在寄给“天涯哨所”官兵的信中写道:“戈壁胡杨是我人生的榜样,天涯哨所是我人生的坐标,最可爱的边防哨兵是我心中的灯塔……”读着情真意切的话语,官兵湿了眼眶。
茫茫戈壁,圆月高悬。虽然初春时节的空气依旧寒冷,但想起远方的惦念和勉励,挺立在祖国边防线上的哨兵心头升腾起别样的温暖和力量。
图①:阿拉善军地人员在腾格里沙漠种植梭梭树。焦忠诚摄
图②:“蒙古包哨所”民兵吉满(左一)为巡逻官兵送上哈达表达祝福。
徐博荣摄
图③:阿拉善军分区与地方公益组织举办腾格里公益纪念林认养基地揭牌仪式。
马德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