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广西山山水水 同享万物和谐家园
记者:梁雅丽 韦夏妮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5日
南宁市五象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前排中)为“2021广西最美环保人”颁奖
东黑冠长臂猿
金花茶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和白鹭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党员先锋队在海上重温入党誓词
桂林市加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使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今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近年来,广西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让八桂大地水长清、景长美、民长乐。
以“广西方案”持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立足生态优先、生态建区、生态强区,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05年,广西做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重大决策;2010年,做出了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使命,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后,广西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在全区广泛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美丽广西”为主题,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把“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具体化。
“十三五”期间,广西构建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广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自治区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实施细则》《广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方案》,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善环境保护规章规范体系。制定颁发了《环境保护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地方环保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各级各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维护广西良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1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广西成立自治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相继出台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湾长制及“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制度,印发《关于构建广西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细化落实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做好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年接着一年抓,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厚植八桂大地。4月,广西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这个《决定》旨在厚植广西生态环境优势,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筑牢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让八桂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田更沃、湖更美、海更碧。
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家底”
行走八桂大地,“绿色”回响不绝:桂林市漓江碧水萦回,诗情画意犹如百里画卷;钦州市三娘湾畔,中华白海豚追逐畅游;北海市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翩翩起舞;崇左市森林连绵,白头叶猴嬉戏玩闹……在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在这里呈现。
广西地处喜马拉雅以东地区,自北向南跨越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3个气候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居全国第三位。广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物种繁多、遗传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特色鲜明。
1956年,广西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目前,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225.36万公顷,有效保护了广西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31%的红树林湿地。
广西森林覆盖率高达62.5%,居全国第三位。2006年在广西邦亮林区重新发现的东黑冠长臂猿,让这一度被认为已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通过与越南建立中越跨境保护机制,东黑冠长臂猿已由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到目前的5群35只。
全球仅分布于广西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由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加到现在1300多只。2020年7月,全国首个灵长类动物生态廊道已在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板利片区正式连通,打造了白头叶猴专属的生态廊道,改善了白头叶猴生存环境。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唯一以兰科植物命名并以其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知有兰科植物64属172种,其中带叶兜兰、莎叶兰和台湾香荚兰野生居群数量之大、密度之高,在全世界都极其罕见。
广西湿地总面积75.43万公顷,占广西国土面积的3.18%。这里有我国近岸海域上保护最完整、发育最良好的红树林区,湿地面积占全国的32.7%。山口和北仑河口两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近岸丰富的滩涂每年吸引大量水鸟、猛禽在此停歇、觅食。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多次光临这片海域。
广西海洋生态系统独特、美丽而脆弱。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成为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布氏鲸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江豚和文昌鱼等多种珍稀海洋生物的重要区域,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北部湾海域成为中国鲎在地球上的唯一聚集地。2018年以来,在南海北部湾海域陆续发现30头布氏鲸个体。
长缨在手,江山向美。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2021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稳居全国前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8%,全国排名第7位;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全国排名第13位;持续实现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3%,排名全国第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2.6%,继续保持全国排名前三。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这既是家底,也是责任。5月16日,广西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广西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亮介绍,广西以实际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八桂山山水水。
以生态为笔 擘画壮美画卷
从大山深处迤逦而来的柳江,到滚滚奔涌东去的西江,从承载乡愁的家乡河湖,到山间田畴的无名溪流,广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描绘出一幅“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壮美画卷。
柳州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曾因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生态环境治理。“九五”以来,柳州市走上酸雨治理、生态重建之路,目标直指污水截流处理,将水污染治理与城市发展战略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
破旧立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转型一批、关停一批“四个一批”方式开展老城区改造,实施产业升级转型。全市559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
持续发力。城区居民生活污水管网收集做到应收尽收,雨污分流、污污分流进一步明细化。启动“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项目,市区55.5公里河段完成34个排污口截流,收集管网超过1000多公里。2010年,柳州市“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21年,柳州市狠抓源头控制,多层面实施精准治水。”柳州市副市长王鸿鹄介绍,柳州市全市工业园区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至市、县、镇三级,全市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2468公里。在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方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并每月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形势分析,及时开展排查整治。
通过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柳州市以全民共治,实现了导向清晰与多元参与。继2020年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勇夺水质冠军后,柳州市顶住考核断面翻番的压力,2021年再度蝉联地表水水质全国冠军,实现了从“酸雨之都”到“水质冠军”的蝶变。
5月的漓江,水草丰茂,碧波荡漾,鸟飞鱼跃。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更是桂林山水的魂。为保护好秀美漓江,近年来,桂林市各部门协调联动,全流域保护漓江、全覆盖整治漓江、全方位改善漓江。健全漓江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为有效保护漓江提供法制保障。
强化多部门联动保护漓江。建立行政与司法衔接制度,建立“河长+检察长”机制,水利与公安部门建立相关协作机制。4月25日,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挂牌成立。今年以来,桂林市12个县、区公安局(分局)相继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大队,各派出所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中队,建立四级生态环境保护队伍。
强化漓江水质水量精细化管理。投资60多亿元在漓江上游建设防洪生态补水枢纽工程,探索出水量统一调节调度的“桂林经验”,有效解决枯水期生态景观、防洪及通航等方面的问题;投资10亿元分三期实施污水治理工程,漓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明显。
群防群治,共建共享。4月22日,桂林市通过《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漓江保护日”的决定》,决定自今年起,将每年4月25日设为“漓江保护日”,激励全市人民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近年来,漓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要求,2020年漓江流域水库出水口、阳朔、桂花3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在2021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榜单中,桂林排名第三。
“一条邕江穿城过,一座青山城中坐。”如今,得益于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不断深入推进,一幅富有诗意和文化积淀的“百里秀美邕江”亮丽画卷呈现在市民面前。碧水、蓝天、阳光、微风、绿树、红花……今年的“壮族三月三”假期,众多市民选择在邕江两岸踏青、露营,欢度多彩假期,乐享美好时光。
南宁市以“治水、建城、为民”为城市工作主线,组织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攻坚战”,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市建成区原有的38段黑臭水体已消除,消除比例100%,2019年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通过国家海绵城市验收,那考河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成为全国知名范本,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竹排江黑臭水体系统治理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2021年,南宁市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成绩—地表水水质排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4名、省会城市第2名;境内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清零”。南宁市连续3年荣获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邕江水质实现年均值Ⅱ类水入域Ⅱ类水出域,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稳定达标。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水清了,岸绿了,河畅了,景美了,不知不觉间,身边的河湖换了新颜,壮乡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