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中国车谷”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2-08-04    点击:

“中国车谷”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记者:王东舫 胡续海 高薇 黄婧 李娟 发布时间:20220804

▲军山新城

▲汽车产业

▲武汉地铁16号线

▲十里花坡

▲新农村社区

▲汉南农田

▲污水处理厂

后官湖大桥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南,最初为承载中法合资神龙汽车项目而成立,19915月动工兴建,1993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整体托管汉南区,探索出了一条功能区整体托管行政区、区区融合的发展新路径。截至2021年,武汉经开区辖区面积489.7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7大园区,常住人口61.8万人,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年产整车近百万辆,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是武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的顶梁柱,被誉为中国车谷”。

 

长期以来,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汉南区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2016年,原汉南区正式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创建范围为汉南区所辖4个街道(纱帽、东荆、邓南、湘口);20218月,武汉市颁布实施《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2019—2025年)》,要求汉南区2023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的蔡甸区3个街道(军山、沌口、沌阳)按现行管理权限纳入汉南区创建范围。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落实武汉市下达的创建工作任务,武汉经开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部署,实现了生态经济规模质量双提升,民生福祉全面改善,宜居环境焕然一新,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从理想变为现实。

 

生态制度持续完善

 

武汉经开区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2016年成立了管委会主任、区政府区长挂帅的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创建工作。2018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制定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14个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工作方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工作实施方案》《武汉开发区管委会(汉南区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实施意见》《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三年行动计划等四个三年行动计划》《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全面提速强力推进“厕所革命”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和绩效考核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稳定达到22%以上。

 

全面实施河湖长制。2018年,武汉经开区在全市首创了河湖渠全覆盖管护的工作模式,全区15条河流、26个湖泊(其中两个为跨区湖泊)、81条渠道、16个其他水体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做到了全区水体全覆盖,并明确了管护范围、职责、管护经费和考核办法。全区共落实区级河湖长29人、街级河湖长45人、村级河湖长110人、河湖警长13人、督察长35人。相继完成了一河(湖)一档编制工作、一湖一规及全区湖泊总规编制工作、一河(湖)一策及对应的河湖长制工作任务措施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河湖长办不断完善河湖长制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河湖“四乱”问题整改工作,实施辖区湖泊和马影河综合治理,开展河湖周边企业排口的调查整改,加强小微水体管护,加快河湖划界确权,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示范建设行动,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化。

 

全面推行林长制。根据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推行林长制有关精神,武汉经开区积极谋划,推动林长制在全区落实,印发了《武汉经开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区、街道、社区(村)分级设立林长,建立了“三级林长+护林员责任体系,确定区级林长10人。印发了《武汉经开区林长会议制度》《武汉经开区林长制信息公开制度》《武汉经开区林长制部门协作制度》《武汉经开区林长制督察考核》4项配套制度,推动林长制有效运行。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三线一单”等工作按照上级部署有效开展。中共武汉开发区纪检监察工委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监督检查力度,明确环境保护为“一票否决”事项,2018—2021年期间,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履职不到位、履职不力等问题追责问责113人(次)。2019年武汉经开区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大力推进审计全覆盖,相继对11位同志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相关责任单位积极进行整改。根据湖北省“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意见,武汉经开区划定了6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制定了管控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生态环境保障。

 

宜居环境焕然一新

 

武汉经开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291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59.42%;全区拥有河流15条、湖泊26个、小微水体16个、市级港渠4条、渠道81条;全区拥有市级保护山体16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达44.0%;全区山水资源占国土面积1/4以上,环境优势显著。

 

2021年武汉经开区(以生态文明考核站点沌口新区国控为准计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7 天,优良率75.9%,与三年均值(2018—2020年,下同)相比优良率上升(改善)2.1%PM2.5 均值浓度为 41微克/立方米,与三年均值相比下降(改善)6.8%。开展了两轮VOCs专项帮扶工作,涉及80家企业,对发现的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完成了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两家企业低 VOCs 替代示范项目;开展了路检联合执法91次,检测车辆2460辆,完成了柴油车入户监督抽测611辆等年度执法工作任务;以组织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绩效分级为契机,组织配套企业同步进行绩效分级工作,建立企业环保发展目标;完成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园区试点1家(军山科技产业园)、社区试点两家(沌口街枫桦苇岸小区、沌口街全力南社区)、企事业单位试点3家(湖北长天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蓝颖新能源有限公司);完成291家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更新;完成12家企业碳排放履约工作。

 

武汉经开区抓住治污重点,投资138亿元,统筹推进26个湖泊和马影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把握治污基点,投资28亿元实施四水共治二期工程,完成19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和1155处混错接点改造;找准治污节点,提升流域污水处理能力,2021年年底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1.5万吨/天,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突破治污理念,完成南太子湖、万家湖、后官湖等3个湖泊景观绿化、亮化及配套工程,完成纱帽河泥湖河景观配套工程及坛山岛人工湿地公园项目;全面系统治污,实施全区16处小微水体综合治理、东湖水系连通工程、蔡甸东湖水系现状节制闸整合改造工程。截至2021年,国控考核断面长江杨泗港断面、通顺河黄陵大桥断面水质100%达标,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制久清,劣类湖泊由2018年占比69.2%2021年全面消除,全区水环境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2020年,万家湖入选湖北省幸福河湖示范,附近市民们每天散步骑行,其乐融融,他们亲眼见证了万家湖从黑臭重归清澈的历程。

 

经济产业绿色升级

 

武汉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新征程中,如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路径就是始终坚持把绿色、循环、创新发展作为立区之本,做到既要发展“金山银山”,也要守护“绿水青山”。

 

武汉经开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理念,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比提升8.2个百分点。汽车产业由制造基地向产业集群蜕变,新一代汽车产业聚集成链,成为武汉市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和双智协同发展试点核心区。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国电投氢能、鼎龙控股、智新半导体、芯擎科技等一批核心企业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壮大,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高科技农业等加速崛起,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73家,市场主体数量是2016年的1.9倍。2021年武汉经开区经济总量进入国家级经开区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全市第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武汉经开区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督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并加强污染防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家,是2016年的2.5倍;印发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散乱污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整治散乱污企业165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完成武汉市下达的沿江化工业企业关闭、改造、搬迁或者转产的年度任务。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资源节约与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万元GDP能耗、水耗不断下降,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产业创新能级大幅提升,创新环境日趋完善,每年投入超过8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已形成车谷科创33知识产权 8 等专项政策。

 

面向2025年,武汉经开区正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车谷副城,以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构建“333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高端、人才汇聚、功能完备、宜居宜业、文化繁荣、生态绿色的武汉城市副中心,继续当好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湖北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部地区产业创新的集聚区、长江经济带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台阶。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

 

武汉经开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推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启动“新区新城”建设,形成沌口、军山、纱帽“串珠成链”格局,昔日的工业区和农业区加速向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地铁16号线试运行,结束了汉南不通地铁的历史;贯穿汉南全域的纱帽大道、军纱大道全面建成,汉南与经开区及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周家河泵站、汉银泵站等一批水利设施建成投用,结束了汉南遇雨即涝的历史;建成覆盖全域的城乡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11%。民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成功引进武大重离子医学中心,一批现代化中小学校投入使用,农村低保补助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民生服务、文体服务实现全覆盖。汉南高标准建成还建社区11个、还建房2.1万套,城镇化率达到86.3%, 提升了近22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获全国推广。

 

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武汉经开区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立、治”工作,全区4个饮用水水源地均划定了保护区范围,设立了标识标牌及围网,制订了环境问题整治方案。深入推进水源地保护区内各类环境问题整治,完成地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推进了水源地保护工作,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武汉经开区发扬“啃骨头”“钉钉子”“攻山头”的精神,聚焦环境卫生、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重点场所、背街小巷、城郊接合部、交通秩序等问题,实行区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社区、社区干部包小区、小区网格员包楼栋的包片督导机制,共拆除违法建设点位1117处,拆除面积约25.57万平方米,清理脏乱差点位3000余处、各类垃圾2000余吨,投入280万元,新改建陡埠村、幸福村约2800米老旧箱涵,整治污水明沟直排问题,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1年,武汉市再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武汉经开区落实“四级联动联排”制度,建立重大风险研判、预警、核查、处置工作闭环,实现社会大局整体平稳,获“2019年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称号,汉南区连续14年保持全省平安区称号。

 

武汉经开区积极把握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方位建设绿色宜居、持续发展的“魅力车谷、美丽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