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莫拉,“幸福的地方”名副其实
记者:蒋朝晖 发布时间:2023年5月5日
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以下简称中寨),成片相连的古树生机勃勃,清澈甘冽的泉水长流不息,错落有致的房屋叠叠而上,来来往往的游客长年不断。
司莫拉,在佤语中的意思是“幸福的地方”。佤族人聚居于此已有500多年历史。记者近日走进中寨实地采访时深切感受到,这里既是一个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村落,又是一个在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幸福道路越走越宽的美丽村寨。
坚守自然崇拜,呵护老寨好生态
中寨现有佤、汉、白、傣、彝、景颇6个民族73户298人,其中佤族245人。这里的历代村民崇尚自然,爱水敬树,用心用情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茶园、竹林、古榕树群、涌泉、龙塘、梯田、湿地、水车等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惹人心醉。古朴的村落里,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馆、寨心桩、木鼓屋、司莫拉礼堂、民俗墙绘等各种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据了解,中寨佤族人民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崇敬之情,保存了祭寨、答牛丛、祭拜树神等佤族民俗。每年农历三月,这里都要举办佤族祭寨活动,祭“塞树”、祭“龙王”、祭“土主庙”,而祭龙活动正是源于对水源的崇拜。佤族人认为,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他们每逢节日喜庆之时便会敲鼓祈福。
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旁竖立的宣传板上,有如下描述:佤族人选择安居的地方,要事先种一棵树,若长势好,就认为找到了风水宝地,这棵树就成为村民世代崇拜、敬畏的塞树(神树)。眼前这棵香果树就是中寨的塞树,已有550多岁,树干长大后曾4次为了寨子的建设而砍大育小,现在看到的已是第4次育大的。
村民杨洁告诉记者,佤族世代相传,塞树是能让他们受益的吉祥树,每个佤族节日祭祀时、每逢村民讨亲嫁女、外出返乡、种植养殖、牲畜走失、遭到天灾人祸时,都要到树下祭茶酒和祭品、焚香叩拜,祈求愿景实现。
据了解,在中寨,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8株,其中,大箐有古榕树11株。在村民眼里,这些参天大榕树是他们祖先的化身,很多村民会拜某棵古树做“亲爹”,请它保佑自己。牛头是佤族人的图腾,大箐内高大的古榕树上挂着众多牛头,足见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大箐内分布着密集的地下泉眼。这些地下泉属低温温泉,除灌溉着中寨千亩良田外,还形成了天然水塘(当地俗称龙塘)。
正在箐内取水的村民孟辉贤称赞,这里的泉水很好喝,他经常来取。
大箐其实并不大,但丰富的植被和水资源不仅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还给村民带来了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附近一个村子由于缺乏饮用水水源,从中寨引水,每年支付一笔取水费,这是中寨拿到的名副其实的生态补偿金。
一直以来,中寨绝不搞过度开发,不乱砍滥伐树木,“村在林中,林中有村”的格局从未改变。截至目前,中寨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8%, 除榕树、香樟、金丝楠木等古树名木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桫椤也在大箐里勃勃生长。
如今,中寨村民竖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宣传牌,并铭记于心、践之于行,誓在这座生生不息的原生态古村落里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抓实环境整治,增强发展新活力
中寨靠山建寨,以前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泥泞,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生产生活资料全靠人背马驮,村里垃圾随处丢弃,污水直排,脏乱差现象突出。
近几年,中寨抓住“美丽乡村”“最美庭院”建设等契机,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群众主动,在大幅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动“两污”治理,持续抓实人居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
保山市生态环境局腾冲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寨将污水治理作为村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争取投资800余万元,高质量建设了中寨氧化塘污水处理项目。项目沿道路单侧布管,在村寨道路下敷设的污水管连通各家各户进行污水收集,管网覆盖收集率达100%。氧化塘的建设有效避免了村寨生活污水直排周边水体、土壤和农作物,极大提升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建设投运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定点收集转运设施的同时,中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环境管理。
中寨不少院墙上都挂有标明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工作职责的“巷长公示牌”。巷长制是清水镇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一个探索。巷长是巷道的管理者,其责任是管理好巷道的环境卫生,督促村民维护好家居环境。通过巷长的督促带动,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识,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好局面。在中寨,5条大的巷道共推选出了5位巷长。
中寨“最美庭院”评比公示栏里,庭院布局美、摆放有序美、卫生整洁美、养花种树美、文明和谐美的各项要求一目了然。村民分巷道织起“网格区”,推行“门前三包”,全面推进寨内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每月开展一轮“五堆十乱”(五堆:柴堆、粪堆、土堆、石堆、建筑垃圾堆,十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乱泼乱排、乱贴乱挂)乱象集中整治,按季度开展“最美庭院”评比表彰,形成有效示范。
杨洁的婆婆被聘为中寨保洁员,她与其他4名保洁员每天都会对各自负责区域进行清扫,村庄常态化保洁从不间断。
记者在中寨串巷入户时发现,用火山石铺就的道路路面平整,路旁栽种各种花草树木,村民房前屋后以及公共场所都难觅垃圾污水踪迹。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挖掘生态潜力,端牢产业“金饭碗”
中寨春看油菜花、夏采瓜果蔬、秋观稻田画、冬赏云雾雪,一年四季景色优美,宛如世外桃源。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据了解,近几年来,中寨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美丽乡村以及交通、旅游等项目,多方筹集资金,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有村庄面貌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将7条巷道串联,分别植入大米粑粑、佤族绘画、佤族服饰等当地特色产品,形成一巷一特色,全力打造一个能留住传统、能记住乡愁、能科学合理发展的美丽而幸福的传统文化古村落。
同时,中寨大胆改良传统耕种方式,通过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茶叶、核桃、万寿菊等经济作物,村民增收致富路子越走越宽,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2020年6月,中寨建起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有60户村民先后加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家家户户得到了更多实惠,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村就业。
目前,中寨从事旅游业涉及餐饮、驾驶、讲解、保洁等工作的村民有24人,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以上。杨洁就是合作社聘用的专职讲解员。
中寨村民杨彩芹以红豆、红米、南瓜、菠菜、艾草、火龙果等农产品为原料,制作特色小吃福喜粑粑,香软甜糯,格外招人喜欢。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平常每天制作售卖粑粑200余个,生意最好时卖了400多个。现在,一家6口年收入超过18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介绍,为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中寨围绕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品变为商品、商品变为礼品,让村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1.14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86万元。
如今,中寨已从昔日“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吹”、贫困发生率高达23.4%的“贫穷小山村”,蜕变为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赵家清表示,今后,中寨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好“幸福·旅游+”产业,谱写好司莫拉乡村振兴幸福新篇章。
打起鼓,敲起锣,阿佤人民正朝着更加幸福的日子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