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山东济宁“3个三”模式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日期:2023-05-24    点击:

山东济宁“3个三模式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

 

记者:曹朋 郭朝阳 发布时间:2023524

 

济宁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 刘显保摄

 

湿地汇锦,水绿交融。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探索实施全面管护、全域建设、全链增效“3个三湿地发展模式,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坚持科学高效开发利用,走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

三向发力,全面构建科学管护体系。济宁市坚持党政主责、县乡主推、群众主体三向发力,将湿地保护纳入市党代会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连续10年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制定《济宁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济宁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92025)》等系列文件。将湿地保护任务目标纳入县级政府评价内容,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健全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联动网络;成立南四湖流域管理办公室,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和绿盾行动,统筹综合管理,压实属地责任,从严执法保护。发布《湿地保护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组建志愿者队伍,建成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处、湿地宣教基地5处、湿地学校3所、湿地科普长廊10处,营造了人人了解湿地、人人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个领域,全域推进生态高效建设。济宁市突出抓好城市湿地、小微湿地、塌陷区湿地三个领域生态建设,围绕建好家门口的湿地,在市、县(市、区)城区开展河流湿地、人工湖湿地等保护修复和水体治理,建设一批具有湿地景观特色的城市湿地(湖泊)公园,利用镇村驻地及周边河道、沟渠、坑塘等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清淤疏浚、驳岸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建成120亩以下具有农村特色的河流、坑塘、植物园等小微湿地39.7万亩。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重点工程24项,探索形成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等6种治理模式,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地进行造岸、植树种草。目前,济宁城市湿地面积达79.4万亩,推动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处,打造精品小微湿地10处,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52万亩,形成湿地面积3.5万亩。

三类项目,全链做好经济增效文章。济宁市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休闲生态旅游、碳汇生态模式三类项目,发展绿色经济。依托采煤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独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精品苗木花卉种植、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依托黄河下游湿地(山东段)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融入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科技元素,打造集湿地演变、野生动植物展示等于一体的江北最大湿地科普馆。加强退化湿地系统修复、固碳增汇等方面研究,推广高固碳能力树种等湿地植物种植,持续改善湿地水体对碳元素的吸收与转化,实现湿地碳汇能力稳步提升。如今,济宁邹城市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年可出产淡水珍珠5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以微山岛、南阳古镇、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两岛一湿地景区为龙头,每年举办的微山湖龙舟大赛、荷花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20亿元。预测全市湿地年固碳量达17.4万吨,可产生经济价值2100万元。

目前,济宁已建成南四湖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处,全市湿地面积达228万亩、湿地率13.62%,每年湿地可产生经济价值约30亿元。如今的济宁,因水而立、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济宁将借鉴各国际湿地城市的先进经验,加强保护管理,扩展功能效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