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民勤:漠上绿洲生生不息

文章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日期:2023-07-12    点击:

民勤:漠上绿洲生生不息

 

记者:徐凡 王涛 贾红梅  发布时间:2023年7月12日

 

“飞沙走石满穷塞,万里飕飕西北风”。

甘肃省民勤县是全国有名的沙漠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握手区”。

如果没有民勤,两大沙漠将合二为一,南下沙化的速度会更快,河西走廊将被拦腰斩断。

为了生存,勤劳的民勤人扛起铁锹、背起麦草,走进一个又一个沙丘,开始了漫漫防沙治沙之路。70多年来,民勤摸索出了以水为纲、内保绿洲、外围封育的民勤治沙模式。

走进今天的民勤,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麦草方格囚住了黄沙;看到的是青土湖芦苇丛生,水波泛动;看到的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沙漠绿洲所焕发出的生机。

以水为纲,青土湖涅槃

苇草摇曳,湖水幽幽,鸟儿欢唱,这是如今的青土湖。这片“沙漠之湖”,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石羊河的尾闾湖,是民勤绿洲生态变迁的晴雨表。

1959年,青土湖干涸。从此,这里风沙肆虐,沙上墙、驴上房、地撂荒,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不断侵蚀农田村舍。

青土湖区域的护林员杨生义记忆中的青土湖,除了星星点点的白棘,就是碱土和沙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治沙先治水,无水便无绿洲。民勤的年降水量只有11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2600毫米。

“青土湖难治理,但为了民勤人的生存,再难也要啃下这个硬骨头。”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兵彦表示,为促进区域生态修复,民勤一边补水,一边节水。

水从何处补?民勤搭桥建渠引水。

在青土湖周边,两条水渠成为生命之渠:一条长达260公里的“空中水渠”,引来逆流而上的黄河水;一条贯穿民勤县城的跃进渠,送来顺流而下的红崖山水库生态水。截至目前,两条水渠将累计17.55亿立方米的黄河水、3.8亿立方米的生态水注入青土湖,有效缓解了民勤绿洲的水资源危机。

与此同时,民勤加强绿洲水资源综合管理,关闭机井3018眼,严控地下水开采,大幅提升和恢复地下水位,保障了绿洲生态安全。通过种种治理,在2010年,青土湖终于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水面。

从干涸到重生,青土湖用了51年,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民勤人清楚地意识到“要引水,更要节水”。

水要如何节?民勤在灌溉技术上找方法。

沿着清澈见底的跃进渠向南而行,能看到紧挨着沙漠的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农田里、作物间,黑色的地膜引人注目,地膜下整齐排列着一根根手指粗的水管,如同密布在土地上的毛细血管,将灌溉水直接送达作物的根部。

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它将“浇地”变为“浇作物”,覆盖的地膜则进一步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赵兵彦介绍:“漫灌时一亩地要用水410立方米,而滴灌一亩地只需要280立方米。2022年,农田灌溉就节水1亿立方米。”

以水为纲,绿洲才能生存。如今,青土湖水域面积达26.6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水上乐园”。

内保绿洲,建立300公里防护带

在民勤,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90%,两大沙漠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吞噬着绿洲边缘。三面环沙的绿洲,有480公里的土地和村庄处在风沙线上,60多个风沙口对绿洲虎视眈眈。

民勤要想生存,如何破解风沙?

为保护绿洲,民勤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风沙前沿,设置三道保护防线。在绿洲外围,荒漠植被覆盖度大于20%的宜林荒沙滩地全部进行封育,强化生态防护功能,构筑第一道防护屏障;在老虎口、西大河、西沙窝等风沙口重点治理,大规模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构筑第二道防护屏障;在绿洲边缘,严重沙化耕地区实施综合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构筑第三道防护屏障。

第二道防护屏障的老虎口,曾是民勤最暴虐的风沙口,长久以来,老虎口每一次“怒吼”,都给当地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每一场风沙过后,沟渠被填平,辛苦耕种的庄稼,也被风沙卷走。春播时,庄稼要补种好几茬。”大滩镇上泉村村民白会本回忆说。

沙丘步步紧逼。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民勤在老虎口、四方墩、西大河等风沙危害区相继启动实施大规模治理工程,民勤与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探索出“沙障+梭梭”模式压沙造林、滩地造林和封沙育林等治沙措施,老虎口风沙线逐渐被稻草、黏土、尼龙网等各式材料编制的方格沙障牢牢锁住,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6%,区内沙丘顶部土壤结皮初步形成,周边生态逐渐恢复。

草方格沙障犹如一张巨大的“金网”,牢牢缚住了老虎口。白会本开心地说:“现在好了,有了一排排梭梭林,附近的村民生活有了指望。”

一个个风沙口的治理,一道道防护屏障的建设,成功拦阻了两大沙漠合龙。现在,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建起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18.28%。三道保护防线,让今天的民勤绿洲焕然一新。

仲夏时节,漫步在民勤县城,可以看到水渠旁垂柳依依,绿意盎然。“这些年,民勤变化很大,城市里的绿色多了,公园广场随处可见,人们幸福感满满。”国营民勤县邓岔苗圃林业工程师叶文峰说。

内保绿洲,让百姓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县城建成区绿化面积达264.2万平方米,绿地率32.5%,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

外围封育,防沙治沙不断向外延伸

行驶在沙咀墩,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仔细看,会发现一块块草方格环环相扣,片片沙漠已被缚在其中。

近年来,民勤不断推进防沙治沙向外围延伸。沙咀墩与腾格里沙漠西缘相连,是河西走廊风沙口的沙源区。

民勤依托“双重”规划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的方式,对区域内流动沙丘、沙地和草地进行精准治理。叶文峰说:“2022年秋季压设稻草沙障,2023年春季选用梭梭、沙拐枣等优良沙生植物,对原植被盖度较好区域进行自然修复,对原植被盖度不好的区域压设沙障、栽植苗木,进行系统综合治理。”

“通过治理,这个区域的沙源扩散强度已经明显减弱,沿线镇村生产受风沙危害程度大幅降低。”赵兵彦说,国家重大项目支持生态建设的效益已初步显现。

放眼望去,在治理区的沙丘中,有一片沙丘上沙障的材料多种多样,有黑色的尼龙沙袋、有干枯的葵花秆、有绿色的尼龙网……

“这是民勤建设的固沙造林示范点,占地400亩。”赵兵彦说,示范点划分为新技术试验、灌草治理示范和传统技术展示三部分,新技术试验选用集雨沙障、生物结皮、生物秸秆、刷状网绳等8种不同材质,灌草治理示范选用沙木蓼、沙冬青、花棒、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开展技术示范,传统技术展示通过不同规格草方格沙障设置,体现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成效,形成多样稳定的固沙生态,为荒漠生态系统治理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如今,通过民勤治沙模式,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近51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万亩,荒漠化土地占比由90.34%下降到88.18%,沙化土地占比由75.81%下降75.57%,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在这座以“人民勤劳”而得名的小城,人们用“寸草遮丈风”的执着,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换来“沙海变绿洲”的蜕变。沙漠绿洲,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