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美丽南郑新画卷
作者:杨守奎 发布时间:2023年7月17日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北临汉江、南依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和“秦巴聚宝盆”的美誉。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之一,南郑区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态建设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南郑区紧盯“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发展定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以生态之笔、引绿色之墨,绘就美丽南郑建设新画卷。
强化政治担当,聚力在筑牢南郑生态本色上做好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南郑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自觉担负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使命,把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以最高站位、最严标准、最实作风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当好秦巴卫士。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秦巴生态保护委员会职能作用,主动扛牢责任、统筹开展工作,对事关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严密部署、全面推动,持续构建“党政同责、各级负责、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坚持系统施治,聚力在擦亮“绿水青山”底色上做好文章
南郑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自觉对标对表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工作安排,一以贯之,用实际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狠抓问题整改。针对中央和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推行“一案三包”“一案三交”,严格落实“一企一策、一矿一策、一点一策”工作机制,对矿山生态修复、雨污分流等投入大、耗时长、推动难等难点问题,疾风厉势、高压推动。截至目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6个问题和全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31个问题全部完成阶段性整改任务。
加快生态修复。压紧压实区镇村三级551名林(山)长、426名河(湖)长职责,建立林(山)长+检察长、河湖警长制等工作协作机制,常态化排查整治“五乱”问题。坚持铁腕治霾,强化联防联控,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20天左右。先后实施濂水河、冷水河综治工程,10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重点河湖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
严格执法监管。充分运用陕西省秦岭信息化网格监管平台,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强力开展“停拆改”“两断三清”等工作,先后完成6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3座尾矿库闭库治理,成立“林业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汉中植物园、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观测点被推荐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观摩点位。
突出绿色发展,聚力在做优“金山银山”特色上做好文章
生态环保是根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南郑区始终把生态优势作为自身最大的发展优势,自觉把“两山”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各领域,推进存量变革,加速增量崛起。
坚持以壮大全域旅游为牵引,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和全域旅游。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常态化举办油菜花节、红叶节、冰雪节等特色节会,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龙头山景区曾两天内5次登上央视,水墨丹青的四季美景火遍“朋友圈”,油菜花景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
坚持把生态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以构建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格局为牵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腾笼换鸟的决心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出清,先后关停拆除35座砖瓦轮窑,关闭17家采石矿山,全面加快绿色循环发展步伐;一手抓绿色产业培育壮大,依托新型材料、绿色食药、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做足“生态+”功课,域内中央创新区、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崛起成势,建成可采摘茶园面积22万余亩,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43家,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区)、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等殊荣。
积极探路价值转化、催生绿色财富。组建“两山公司”,对域内分散闲置、低效利用的各类资源,实行统一收储、整合提升、分类开发,促进各类资源转化赋能、盘活增值。建立“两山”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个,加快推进“百万亩碳库”工程建设,狠抓投资6亿元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聚焦共建共享,聚力在做足“金山银山”成色上做好文章
南郑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容貌提升工程,开展“八小”行业治理、“十乱”整治,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城市绿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4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5%。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三秦最美环保人”等推荐评选,凝聚全社会参与环保的磅礴合力。
南郑区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郑大地的生动实践。奋进新征程,南郑区将始终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有力推动者,把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得更牢,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文章写得更精彩,把百姓富生态美的南郑新画卷描绘得更加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