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滨海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执“生态”之笔 擘画美丽“滨城”全景图
记者:王睿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5日
“春风十里,不如一个添绿的你!”“只此青绿,更要‘植’此青绿!”几句时下热语,道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天蓝、地绿、水净,有之不觉,失之难存。
位于渤海之滨的滨海新区始终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家园作为肩上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向“绿”而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追梦者,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逐浪奔涌。
厚植“绿”底色 环境“高颜值”
环境就是民生。
眼下,“四季蓝”“家门口的‘红海滩’”已成为滨海新区市民朋友圈的高频词:“随手拍下好看的蓝天白云,有种幸福感!”“入秋,泛红的碱蓬草回归了。”“官港森林公园环境好、空气好,是珍贵的‘大氧吧’。”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海英坦言:“大家对环境的感受是我最关注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
近年来,滨海新区规划形成“一屏一带三湿地五廊道,一核双港两副城多组团”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伴随官港片区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如今,这里已完成850亩绿化造林,水丰、绿茂、成林的诗意场景已经显现。
青山绿水间,一份颇有亮点的“生态答卷”随之铺展开来。
“我们对标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标准,完善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推进153公里海岸线生态修复。”刘海英介绍,在此基础上,滨海新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精准管控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强化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智能监管,抓好污染土壤治理修复。
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眼下,天津石化自主开发了环保监控地图,对污染源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进行智能监控,并且安装了80余套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将数据实时上传到公司和地方政府平台,接受监督。天津石化生产部公用工程专家李晨光说:“我们的污水回用率突破72%,达行业领先水平,同时确定了以‘近零新鲜水’‘近零排放’为目标的节水减排顶层规划。”
绘制“新”蓝图 产业“高质化”
有“绿衣”,同样有“绿心”。
滨海新区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坚持产业新兴化、结构低碳化、园区绿色化,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推进一汽丰田、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扩大产能,涌现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车间。
走进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停车场和空地上铺满了光伏发电板,废气处理装置正在运行。该公司工务室负责人刘小平告诉记者:“这些光伏发电装置总装机容量达30兆瓦,已全面并网,年发电量达3500万千瓦时。工厂设计建设中应用低能耗高效率设备,是我们打造‘绿色工厂’的底气。”而在位于经开区的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天津生产厂,这里探索“循环零污染”模式,已成为其全球工厂中能耗最低的工厂。
循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滨海新区打造绿色产业高地,以低碳、零碳、碳汇、新能源供应、耗能设备电气化替代等技术应用为重点,布局氢气储—运—充、燃料电池系统及应用相关产业,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在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向阳生长。绿氢制备初露端倪,总投资10亿元的液空氢能供应基地完成土地摘牌,一期项目计划年内开工;氢璞创能、新氢动力、国鸿氢能等头部企业陆续入驻。记者了解到,未来,天津港保税区将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氢能企业,建设氢能产业“专精特新”集群、构筑新型氢能产业矩阵,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开辟“碳”路径 共享“自然美”
“绿”动未来,滨海新区选择“碳”路前行。
屋顶布设深蓝色太阳能电池板的绿色建筑、装有树叶状节能灯的低碳超市、随处可见的太阳能无线充电座椅……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第四社区,零碳设施令人耳目一新。
生态城第四社区邻里中心站长尚文静举例,“第四社区包含7个居住小区和第四社区中心,其中,7个居住小区都铺设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保证率在80%以上;全部安装供热分户计量,绿地率达36%,还建有新能源充电桩、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生活垃圾气力输送装置,第四社区中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总量约8万度。中心还取得了由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
而在几公里外的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这里通过绿色产能、灵活储能、按需用能、智慧控能、高效节能等措施,实现了节约能耗、降低碳排放的目标。经测算,该建筑综合节能率达100%,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29吨,相当于种树3000棵,为建筑领域降低碳排放提供了能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近期,由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双碳产业联盟推动的790.4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滨海新区一家商业综合体投入使用。该项目依托光伏能源为商业综合体补充供电,初步估算,其全生命周期将减少碳排放24554.47吨。
在滨海新区的低碳地图上,这样的“坐标”场景还在持续“上新”……
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表示,滨海新区坚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能源产业,推进“盐光互补”、海上光伏等示范项目;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出一批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全域“无废城市”,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绿色,是幸福生活的底色,是世代永续发展的源泉。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在“滨城”大地,生态优化不停歇,绿色发展上台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景图正生动呈现。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滨海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执“生态”之笔 擘画美丽“滨城”全景图
记者:王睿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5日
“春风十里,不如一个添绿的你!”“只此青绿,更要‘植’此青绿!”几句时下热语,道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天蓝、地绿、水净,有之不觉,失之难存。
位于渤海之滨的滨海新区始终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家园作为肩上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向“绿”而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追梦者,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逐浪奔涌。
厚植“绿”底色 环境“高颜值”
环境就是民生。
眼下,“四季蓝”“家门口的‘红海滩’”已成为滨海新区市民朋友圈的高频词:“随手拍下好看的蓝天白云,有种幸福感!”“入秋,泛红的碱蓬草回归了。”“官港森林公园环境好、空气好,是珍贵的‘大氧吧’。”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海英坦言:“大家对环境的感受是我最关注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
近年来,滨海新区规划形成“一屏一带三湿地五廊道,一核双港两副城多组团”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伴随官港片区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如今,这里已完成850亩绿化造林,水丰、绿茂、成林的诗意场景已经显现。
青山绿水间,一份颇有亮点的“生态答卷”随之铺展开来。
“我们对标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标准,完善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推进153公里海岸线生态修复。”刘海英介绍,在此基础上,滨海新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精准管控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强化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智能监管,抓好污染土壤治理修复。
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眼下,天津石化自主开发了环保监控地图,对污染源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进行智能监控,并且安装了80余套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将数据实时上传到公司和地方政府平台,接受监督。天津石化生产部公用工程专家李晨光说:“我们的污水回用率突破72%,达行业领先水平,同时确定了以‘近零新鲜水’‘近零排放’为目标的节水减排顶层规划。”
绘制“新”蓝图 产业“高质化”
有“绿衣”,同样有“绿心”。
滨海新区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坚持产业新兴化、结构低碳化、园区绿色化,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推进一汽丰田、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扩大产能,涌现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车间。
走进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停车场和空地上铺满了光伏发电板,废气处理装置正在运行。该公司工务室负责人刘小平告诉记者:“这些光伏发电装置总装机容量达30兆瓦,已全面并网,年发电量达3500万千瓦时。工厂设计建设中应用低能耗高效率设备,是我们打造‘绿色工厂’的底气。”而在位于经开区的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天津生产厂,这里探索“循环零污染”模式,已成为其全球工厂中能耗最低的工厂。
循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滨海新区打造绿色产业高地,以低碳、零碳、碳汇、新能源供应、耗能设备电气化替代等技术应用为重点,布局氢气储—运—充、燃料电池系统及应用相关产业,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在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向阳生长。绿氢制备初露端倪,总投资10亿元的液空氢能供应基地完成土地摘牌,一期项目计划年内开工;氢璞创能、新氢动力、国鸿氢能等头部企业陆续入驻。记者了解到,未来,天津港保税区将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氢能企业,建设氢能产业“专精特新”集群、构筑新型氢能产业矩阵,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开辟“碳”路径 共享“自然美”
“绿”动未来,滨海新区选择“碳”路前行。
屋顶布设深蓝色太阳能电池板的绿色建筑、装有树叶状节能灯的低碳超市、随处可见的太阳能无线充电座椅……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第四社区,零碳设施令人耳目一新。
生态城第四社区邻里中心站长尚文静举例,“第四社区包含7个居住小区和第四社区中心,其中,7个居住小区都铺设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保证率在80%以上;全部安装供热分户计量,绿地率达36%,还建有新能源充电桩、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生活垃圾气力输送装置,第四社区中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总量约8万度。中心还取得了由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
而在几公里外的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这里通过绿色产能、灵活储能、按需用能、智慧控能、高效节能等措施,实现了节约能耗、降低碳排放的目标。经测算,该建筑综合节能率达100%,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29吨,相当于种树3000棵,为建筑领域降低碳排放提供了能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近期,由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双碳产业联盟推动的790.4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滨海新区一家商业综合体投入使用。该项目依托光伏能源为商业综合体补充供电,初步估算,其全生命周期将减少碳排放24554.47吨。
在滨海新区的低碳地图上,这样的“坐标”场景还在持续“上新”……
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表示,滨海新区坚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能源产业,推进“盐光互补”、海上光伏等示范项目;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出一批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全域“无废城市”,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绿色,是幸福生活的底色,是世代永续发展的源泉。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在“滨城”大地,生态优化不停歇,绿色发展上台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景图正生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