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奋力描绘“美丽无锡”新图景
发布者: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4年1月17日
好山好水好风光,生态环境高质量,是百姓对宜居城市的美好愿景,更是江苏省无锡市领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明亮底色。抬头,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闲游其间,一息一瞬,定格成万顷画卷;四顾,河道流水潺潺、鱼儿嬉戏,一涓一滴,倾泻出欢快节奏。
回眸2023年,无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环境之变带来产业之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生态、生活到生产,一波波“绿色福利”扑面而来,奏响了“经济强”和“环境美”和谐共存的铿锵乐章。
因生态而立,得生态而兴,依生态而美。青绿是无锡的本色,是最靓的幸福色。无锡市的靓度可用一连串数字来印证: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优良天数比率82.5%,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成为PM2.5和优良天数比率全省唯一“双达标”城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5.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河流断面保持优Ⅲ比例100%,是全省唯一监测到国考、省考断面Ⅰ类水质的城市。太湖治理实现了“三个首次”,即2007年以来,太湖上半年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良好”湖泊;湖心区水质首次达到全年Ⅲ类;贡湖湾首次未出现蓝藻水华。
强化综合治理 “太湖明珠”更加璀璨动人
水是江南水乡无锡市的灵魂,更是命脉。无锡市治水的努力从未间断、脚步从未停歇,走出了一条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的治水新路。对大到关乎生态高质量发展标杆的太湖治理,小至每一条支浜、每一个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每一家污水处理厂的达标运行,无锡都逐一给出了行动路线图。
太湖是长江流域重要湖泊水体之一,也是长三角都市圈重要生态空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环太湖区域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作为环太湖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无锡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在污染防治上保持定力、在保护修复上精准发力、在绿色低碳上持续用力,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太湖畔舒展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数据显示,2023年,总磷、总氮浓度和藻情处于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形势总体呈现“发生晚、面积小、频次少”的特点,安全度夏期间,太湖无锡水域发现蓝藻水华次数同比缩小48.2%,平均集聚面积同比缩小46.2%,最大集聚面积同比下降21.3%;1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其中Ⅱ类4条。
太湖渔港喇叭口因水面形似喇叭,在夏季东南风盛行时容易聚集蓝藻,一直是无锡市的重点蓝藻打捞区域。但2023年喇叭口水面却难觅蓝藻踪影。“2023年,太湖无锡水域的蓝藻打捞量连往年的零头都不到。”无锡市滨湖区蠡园街道水利农机站王昌满说起2023年夏蓝藻打捞的情况,满是欣喜。
2023年以来,无锡市制定《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九大专项行动方案》,全力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同时,全力推进治太项目,围绕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修复、应急防控和能力提升等5方面为重点,排定并完成九大类169项年度治太重点工程,年度投资超1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此外,无锡市污染治理持续发力,累计完成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7401家,完成率达到98.9%。推动宜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提升改造约2.5万亩、池塘标准化治理任务两万余亩,推动全市13条主要入湖河道编制“一河一策”。
无锡市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改善流域断面水质。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将国考、省考断面单月达Ⅲ率、太湖无锡水域6个点位总磷约束性目标,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组织工作专班系统化提升水质,围绕问题断面开展重点溯源排查;组建碧水党员突击队,共出动执法人员1503人(次)、检查企业532家(次),发现生态环境问题540个,全力推进污染治理。
太湖西岸,驱车行驶,迎面而来皆是烟波浩瀚、自然清新的美丽画卷。多年来,无锡市持续开展控源截污,累积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55万家,沿太湖500米范围内全面退耕退渔,有力削减了外源污染物。同时,太湖增殖放流、禁捕退捕也让湖里鱼类明显增多。
紧盯“双控双减”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3年以来,无锡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如今“无锡蓝”时不时刷屏,“水晶天”已是大家朋友圈里的“常客”。这离不开聚焦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各项举措,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惠山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改造工程现场,一张覆盖面积达38200平方米的自动天幕系统将整个施工核心区“一网覆盖”,让工地四周的商业综合体告别尘土飞扬,经由高杆喷淋喷洒下来的水雾,让尘埃落定。
“这张‘网’不仅能优化施工环境,避免工人日晒雨淋,还能降噪降尘,有效降低70%PM2.5和90%的PM10颗粒物的溢出。”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和智慧管理在该项目中得到集中体现:针对焊接作业产生的焊烟污染,通过焊烟收集装置进行收集;针对扬尘“监管难”的问题,运用“BIM+智慧工地系统”,依据PM2.5、PM10指数变化自动调控雾化程序,实现工地环境质量自动管理。
这是无锡市源头治理的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无锡市持续推进14家市属、区属重点行业国有企业率先开展大气污染物深度治理;开展汽修“油改水”专项整治,完成全市40%汽修店的车漆全水性替代,减排VOCs达1200吨;实施“一路带两侧,墙到墙、边到边”保洁模式,试点推广“天幕作业法”“绿色全电工地”,建立无锡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餐饮油烟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禁燃禁放、高排车辆限行、工地扬尘管控、码头粉尘治理等联合执法,坚决打击扬尘违法违规行为。
为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效遏制臭氧污染,出台《无锡市臭氧污染治理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制定实施《无锡市2023年臭氧污染防治攻坚年度方案》。无锡市环保集团积极主动打造从前端源头诊断、中端过程治理及改造升级、末端循环再生的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体系,完善全市涉VOCs企业废活性炭的闭环处置,实现企业、政府和生态环境的“三赢”。
位于宜兴新材料产业园的瀚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固废资源化处置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约20亩,于2023年4月开工建设,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即将开始试运行。该公司总经理严泽明表示,以前用过的活性炭都是当危废焚烧处置,之后再填埋。现在通过资源化处理,可以让有害物质高温脱附出来,让活性炭再生、重新反复利用,既可以节约能源,也可以降低碳排放量。通过再生碳循环使用,能够为涉气企业降低30%的使用成本,让VOCs气体排放变得可控。
守护绿水青山,有多少艰辛就有多少收获。2023年以来,无锡市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紧盯“双控双减”,排定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5294项,完成5251项;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上协同发力,推进零碳技术发展、低碳企业建设、近零碳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双碳”十大专项行动和新一轮专项行动,发展风电光伏、氢能储能、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探索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机制,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梁溪区建立了一般工业固废智能转运中心,实现工业固废全生命周期管理;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惠山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的开发区之一;无锡村田电子、无锡普洛菲斯电子等一批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为低碳发展作出表率……
如今,太湖一级保护区已建成“无化区”,十余年来,无锡坚持以绿色发展带动产业聚变、技术质变、应用裂变,培育了物联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预计无锡GDP规模将迈上1.5万亿台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左右,单位GDP能耗保持下降。
深化改革创新 全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近年来,无锡市始终将绿色作为城市发展“主色调”与“主旋律”,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完善绿色发展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把生态保护寓于高质量发展之中,把高质量发展放在生态保护前提之下。无锡市委、市政府连续8年将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作为新春第一个全局性会议,以“不变”的执着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变”的眼光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再创新,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环保同频共振。
环境持续改善,治理能力是关键。2023年,无锡市接续推进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快实施256个重点工程项目,年度投资183.18亿元;推进无锡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建成全国首个获得 CMA 认证的 AI 智慧实验室,建成各类“绿岛”项目11个,惠及企业3000余家。同时,以江阴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为契机,推进无锡市印染行业专项整治,关停整合印染企业67家,减少工业废水排放2046万吨。
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打造建设项目全过程生态环境服务管理体系“无锡模式”,持续优化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2023年以来,无锡市完成新改扩建项目审批1104个,其中省市重大项目162个;完成排污指标储备库建设和“十四五”以来665个减排项目入库,有效保障重大项目新增污染物平衡需求。
建立正面清单长效管理机制,无锡市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制定涉企轻罚免罚清单。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无锡市共对166起轻微违法案件不予处罚,减轻处罚494起。同时,定期组织上门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专业技术服务,走访企业30余家,“青绿法援大讲堂”巡回普法宣讲活动累计参训企业1500多家。
在守牢安全底线,全面消除环境风险隐患方面,无锡市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绿盾”系列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推进问题整改,促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监督责任落实落地;开展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及负面清单生态破坏问题开展调查;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编制《无锡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推动成立环太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
“点绿成金”,绿色金融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23年,无锡市积极开展EOD项目试点,储备契合性高、可融性强的EOD项目21个,加强开发性金融资源利用,推动与无锡农发行签署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项目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意向融资超300亿元,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2023年以来,申报各类项目100个,计划投资63.67亿元,获得中央、省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88亿元。
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防范环境风险,落实相关主体责任,破解突发环境事件中“企业污染、环境受损、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无锡市持续深化“环责险”。全市累计参保企业超16348家(次),累计承担责任风险144.9亿元,累计保费收入2.18亿元,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083起;全市环境信用评价参评企业45246家,并深入推进“万家企业学环保法”,建立积分补过、积分抵扣激励机制和电子廉政反馈卡创新措施。
吹响“首季争优”冲锋号 赢取污染防治攻坚“开门红”
走进无锡宜兴市新街街道潼渚村,这里的农田都被一层“过滤墙”环绕,所有灌溉用水须经过滤才能排入河流;池塘、河流里种有水草,形成“水下森林”,水面上还有打捞机器人巡游,落叶等漂浮物均被打捞集中处理;村庄“环境管家”平台上,各家厨余垃圾、易腐垃圾处置和化粪池清掏、公厕保洁等情况一目了然。
整治后的潼渚村容村貌获得较大提升,山青水绿、鱼翔浅底的环境又回来了。远有山、近有田,清澈见底的河水,平整宽敞的道路,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农房,处处是景,吸引大量游客来到这里休闲、旅拍,村庄的美景照片、风光短视频随之在网络平台传播,逐渐成为生态“网红村”。
生态修复,产业振兴。如今的潼渚只是无锡市生态“蝶变”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来之不易的“生态家底”更加厚实?关键在于抓得早、抓得紧、有余量。为此,无锡市吹响生态环境“首季争优”的冲锋号,用“紧在前头、快在前头、干在前头”的具体行动,全力赢取2024年第一季度污染防治攻坚“开门红”。
“刷新”蓝天“颜值”,治理目标更进一步。据介绍,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将围绕解决氮氧化物、VOCs、扬尘污染等问题,部署开展重点企业深度治理、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化工园区绿色整治、城市全域深度保洁等12项任务。
其中,在推进治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锡市将扩大涉VOCs 源头治理“五大中心”建设规模,力争2024年3月底前完成12家全水性喷涂汽修企业建设,推进438家涉活性炭企业、80家涉燃烧法企业纳入闭环管理。同时,将选取29个重点工地开展全电化试点建设,解决非道路移动机械和重卡尾气污染问题。
呼吸“好气质”,也要让市民尽享“好水质”。根据水环境质量“首季争优”工作方案,无锡市计划2024年第一季度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将不低于94.4%,24个攻坚断面水质均达到控制目标。翻看主要任务清单,无锡市将对主要入湖河流、通江支流、攻坚断面所在河流等沿线开展污染源排查,对涉水企业污染治理设施、雨污管网及排口进行排查整治,并持续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效能,实施农田退水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等。特别是在太湖安全度夏“夏病冬治”上,计划2024年4月底前完成对近岸芦苇荡的芦苇收割和地基清理,更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
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无锡市正用一个个生动的范例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奋力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