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祖国最北监测点上的“吹哨人”
——记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陈艳平
记者:李明哲 发布时间:2024年2月16日
2月5日,加格达奇迎来了难得一见的好天气。风,一丝都没有,阳光,均匀地洒在甘河上。
陈艳平在冰面上小心地挪着步,冰雪反射出的光,晃得她要淌眼泪。
当天,加格达奇的最低气温零下29摄氏度,对于陈艳平来说,有阳光、没有风,这样的天气“真暖和”。
在现场不到二十分钟,记者就冻得受不了了,难以想象常年驻守在祖国最北方生态环境监测第一线的陈艳平和他的同事们是怎样熬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冬日的。
2008年,大学毕业后,陈艳平选择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在生态环境监测一线一干16年。
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冬天爬冰卧雪,夏天跋山涉水,一年365天,6000多个有效监测数据从陈艳平的手中诞生。
“做好祖国最北方生态环境监测先行者、导航员、吹哨人”,陈艳平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冰河取水样的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天在甘河取样并不顺利,陈艳平和同事连打了三个冰眼都未见水,每个都一米多深。
寻找合适的打冰眼位置
第四个冰眼涌出了水。陈艳平摘下手套,操作水质测定仪、浊度计,现场监测结果显示:pH7.2;溶解氧8.23mg/L;电导率89.6us/cm;浊度0.7NTU,水质常年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完全满足功能区使用要求。
甘河被当地人称之为母亲河,是大兴安岭地区一级水源保护地,水质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半小时后,陈艳平不再说“暖和”了。她不时摘下手套攥攥拳,或者把手送到嘴边哈气暖暖。
“零下29摄氏度真的不算冷!”陈艳平说,大兴安岭的冬天,平平常常零下三十多度,零下四五十摄氏度都不稀罕,在野外取样作业每一次都“冻透了”。
“只要发现皮肤变白或者感觉瞬间刺痛,这就是冻伤信号,需要马上用雪搓冻伤部位,千万不能热敷或者取暖。”陈艳平说,在大兴安岭,冻掉耳朵或冻掉手指的不是故事,是事故,是真事儿。
处理冻伤是陈艳平和同事们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
大兴安岭的寒冷给户外工作造成了诸多困难。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徐博告诉记者,位于呼中区的国家级红松自然保护区,其土壤为永冻层,常年不化,即便是夏季采土样,揭开草皮就挖不动了。按照操作规程,需要取层深0-20厘米样土,深山老林中,什么机械都借不上力,只能用镐头刨,冻土比石头还要硬,“一刨一个白点”……
陈艳平(右)在甘河监测水质
“这些不该女人干的活,陈艳平都干了。”
在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监测一线16年,陈艳平不仅学会一身野外生存真功夫,还在艰难困苦中练就了一套“真”“准”“全”“快”“新”的监测硬本领。
夏天采样时穿厚隔离服,捂出汗也不敢脱
大兴安岭的夏天凉爽宜人,但战斗在生态环境监测一线的监测人的夏天并不好过。
普通蚊虫叮咬都不算啥,一个“草爬子”(蜱虫)就能要人命。这种米粒大的小虫,靠吸血为生,头部能钻进人的肉体里,饱血后体型膨胀10倍。
被草爬子叮咬是陈艳平最恐怖的记忆,她记不住多少次被叮咬,庆幸的是有惊无险。
2019年5月,陈艳平进山采样被草爬子叮咬,由于自己处置不当,低烧3天不退,爱人开车把她送到内蒙古牙克石市的专业医院治疗,最终转危为安。医生告诫她,被草爬子叮咬致残致亡率非常高,处置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会引发森林脑炎,危及生命。
从此以后,陈艳平长了记性。为了防草爬子,每次进山采样,她都穿上厚厚的隔离服,大热天捂出一身汗也不敢脱下。
即便这样,每次上山回来,都会在衣服上找到十几二十几个草爬子,最多一次找到一百多个。
为了孩子和家人的安全,进山回来,她的衣服从来不敢带进家门,扔在车库,或者放在单位的隔离间。
采样虽然辛苦,但比起采样的路,那都不算事儿。
“2019年8月的一次采样,点位定在湿地深处,我得专踩塔头墩子(湿地里的特殊植物)走,是一跳一跳的那种,就像武林人士踩梅花桩,踩偏了就会陷入沼泽。”
陈艳平说,一条腿陷入沼泽,靠另一条腿支撑是根本拔不出来的,人得坐到塔头墩子上,才能使上劲,才能拔出腿来。一番折腾,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进山监测路难行,双脚磨出血泡也要坚持走完
陈艳平表示,监测的路实在太难走了,跋山涉水,藤蔓缠绕,举步维艰。山里没有路,一般情况下,走3公里山路至少3小时,脚磨出血泡是常事儿。
在新林区采样,有座山都是松散的石头,爬过这座山需要手脚并用,稍不留神就会踩落石头。
在采样的路上,“迷山”也在所难免。2008年9月,在呼玛县取土样时,山高林密,GPS定位困难,陈艳平请了两名向导带路,结果两名“自信”的向导也“迷山”了,带着陈艳平和同事背负着三十多公斤重的土壤样品和采样工具,从早上一直走到晚上才走出大山。原计划三个小时完成的任务,结果用了一天,由于给养准备不足,陈艳平和同事们渴了喝山泉饿了吃野果,“把向导都累不吱声了,令向导惊讶的是我居然能跟上他们的脚步。”
陈艳平(中)在现场监测
大兴安岭山高林密、地广人稀,所辖三县四区,相距二三百公里,最远的漠河距离加格达奇近五百公里。
在密林深处,受冻、挨饿、蚊虫叮咬、野兽威胁、手机没信号是常态……这一切困难都没有挫败陈艳平一颗勇敢的、执着的心。
2023年,大兴安岭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2%;9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扣除背景值);土壤安全利用率100%;声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均达到或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陈艳平和她的同事们坚持“真”“准”“全”“快”“新”的监测理念,以年6000多个有效监测数据,为大兴安岭地区实现生态环境全省领先目标和筑牢祖国最北方生态防线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40岁的陈艳平已经是中心监测室的“老同志”,带出一支素质高、技术硬,有能力、有担当的监测铁军是她新的目标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