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地下“黑色宝藏” 建成地上“绿色宝库”
记者:刘岚 牛慕 发布时间:2024年7月10日
神东煤炭集团(以下简称神东)是国家能源集团的骨干煤炭生产企业,地处蒙、陕、晋三省(区)资源富集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能源走廊,也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与治理区。开发建设近40年以来,神东积极履行央企能源保供和生态建设责任,秉承“奉献清洁煤炭,引领绿色发展”的使命,形成以千万吨矿井群为特征的神东模式,建成我国首个两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创造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奇迹。矿区大规模开发不仅没有造成环境破坏,而且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了正向演替。
神东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矿点沿河分布。“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有风沙一片,无风一片沙”是当地流传的两句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矿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开发建设初期,神东就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企业的生态建设要求贯穿发展建设各环节、全过程,成立了环保绿化机构,从矿区周边的流动沙区入手,大力实施网格固沙、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不断提升黄河支流水源涵养能力。
近年来,神东坚持把生态治理融入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开发地下资源的同时,地上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昔日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变成今朝山清水秀的煤海绿洲。
创新生态治理系列模式
神东始终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的方针,面对大规模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神东坚持不懈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探索形成了“三期三圈”“五采五治”等一系列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模式,引领和带动了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而且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走出了一条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治理的绿色发展之路。
结合脆弱自然生态特征与大规模开采影响,创新“三期三圈”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防治模式
“三期”指从时间维度上分为采前、采中和采后。采前进行大面积风沙与水土流失治理,系统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增强抗开采扰动能力;采中进行全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全面保护地表生态环境,减小对生态环境影响;采后进行大规模土地复垦与经济林营造,永续利用水土生态资源,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三圈”指从空间维度上分为外围、周边和中心。外围防护圈,指针对矿区外围流动沙地构建外围防护圈,形成草本为主、草灌结合的林分结构,营造生态防护林276平方千米,建成沙漠绿洲;周边常绿圈,指针对矿井周边裸露高大山地构建周边常绿圈,建成周边常绿林15平方千米,公路绿化180千米,形成常绿屏障;中心美化圈,指针对矿井生产生活环境构建中心美化圈,建设了森林化厂区、园林化小区12平方千米,绿地率达40%以上,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美化生产和生活环境。
探索出“五采五治”生态保护模式
时间维度“采后治先”。开采前,控制性治理流动沙地;开采中,及时修复开采对地表局部生态环境的损伤。
水平维度“采小治大”。对矿区进行大范围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511平方千米,提升区域整体水土保持功能,有效控制开采扰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垂直维度“采下治上”。针对煤炭开采中矿井水、矸石、煤尘三大要素,神东通过采空区过滤净化技术、煤矸置换技术、煤炭采装运全环节封闭技术,结合地面生态修复,有效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资金维度“采黑治绿”。开发建设之初,神东每吨煤提取0.45元专项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煤炭系统中率先建立水土保持资金长效保障机制。2009年以来,神东先后使用水土保持补偿费、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基金等治理费用,形成以煤业发展促进生态治理、以生态治理保障煤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地企维度“采山治域”。神东积极促成“政府推动、农民受益、企业履责”的治理思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大力营造经济林,形成良好的政府、农民、企业三方共赢局面。
打造生态矿区煤海绿洲
神东坚持运用“三期三圈”“五采五治”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系统开展了四大沙地风沙治理、两山一湾水保治理、交通廊道生态治理、河道沟道综合治理、厂矿小区景观治理、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将神东矿区打造成生态矿区。
四大沙地风沙治理:矿区建设初期,毛乌素沙地直直逼近,神东开始进行四大沙地风沙治理,包括巴图塔、哈拉沟、补连塔、马家塔区域。从1990年起,神东成立了环保绿化机构,从矿区周边的流动沙区入手,全面设置沙柳沙蒿沙障、栽植沙柳、撒播草籽等,采用网格固沙与灌草栽植。建立苗圃,培育适合当地土壤环境的植物种群,分片治理,分步实施。试验推广水瓶造林法、带状沙障造林法和直接造林法。累计治理流动沙地221平方千米。建成了以巴图塔沙柳林基地为代表的沙产业基地,集固沙、造林、沙柳产业化发展于一体。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测定,每年减少风力搬运移动和进入河沟泥沙65.47万吨。
两山一湾水保治理:自1995年以来,神东累计造林面积4.89平方千米,栽植常绿树18.3万株和阔叶树43.9万株。两山一湾水保治理,对矿区起着防止水土流失、增强生态功能、扩展绿地、增加绿量、调节中心区小气候、改善生态景观、形成森林游憩地的作用。
交通廊道生态治理:神东对周边环境10千米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与治理,对交通道路网络进行景观绿化。完成了阿大公路道路绿化、忽马线道路绿化等,治理长度约22千米。在防风固沙的基础上建设全覆盖宽幅立体绿化带,对南北进出矿区重点路段的沿路两侧进行彩叶化治理,对背景山体进行常绿化治理。
河道沟道综合治理:开发初期,矿区周边的红石圈、石屹台、考考赖、哈拉沟等水源地沟道和乌兰木伦河河道,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影响矿区的生产生活安全,汛期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86千克,是黄河粗沙物质的重要来源。神东遵循“源头治理、层层设防”的原则,在水源地沟道,以水源涵养为主,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在乌兰木伦河河道修筑防护堤10千米,建设长5千米、宽400米的橡胶坝景观水面。水源地沟道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涵养了矿区生产生活水源,每年减少入河泥沙15.6万吨。
厂矿小区景观治理:神东矿区开发初期是荒无人烟的小山村,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非常差,当地流传一句俗语“一碗水半碗沙”,说明当时矿区人居环境的恶劣,公司难以大量引进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并让其于此安居,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神东全面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以“建设森林化工业厂区和园林化居住小区”为目标,综合采取园林景观、水土保持、休闲文化等措施,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活环境。神东建设了生态停车场、万米健身步道、透水地坪等,共建成公园绿地12个,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0平方米,营造了优美和谐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系统开展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总结多年来神东生态建设的经验,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在“三期三圈”生态防治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3省(区)8片区3廊多点布局,8个片区为上湾、补连塔煤矿采煤沉陷区,布尔台、寸一、寸二煤矿采煤沉陷区,乌兰木伦、柳塔煤矿采煤沉陷区,大柳塔、石圪台、哈拉沟煤矿采煤沉陷区,锦界煤矿采煤沉陷区,榆家梁煤矿采煤沉陷区,保德煤矿采煤沉陷区,活鸡兔井煤矿采煤沉陷区,构建了乌兰木伦河水廊道、水土保持常绿林廊道、风沙治理廊道3个廊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以半水半田4林5草的比例布局,80%的面积采用自然修复为主的措施进行治理。近40年来,累计治理面积达511平方千米,植物群落从以油蒿为主的草本群落,演替为以沙棘为主的灌草群落,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植物种类由原来的16种增加到近100种,动物种群也大幅增加;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3%提高到64%以上;矿区平均风沙天数由30天以上减少为3天,降雨量少且年内年际不均匀的现象明显改善,逆转了原有脆弱生态环境退化态势,形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
持续做好典型示范创建
神东矿区开发建设近40年来,创新了一项项生态技术,打造了一批生态示范基地,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取得了一系列奖励荣誉。神东先后建成了一批生态示范基地,1999年红石圈小流域治理获评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2017年大柳塔沉陷区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20年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获评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神东13矿14井均获评省级绿色矿山,其中8矿获评国家级绿色矿山。神东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100多项,其中,2006年,获第三届中华环境奖;2017年,获国家“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奖”;2018年,获国家“能源绿色成就奖”和“社会责任特别贡献奖”;2019年,获第十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绿色环保奖”;2020年,获煤炭工业协会“节能减排奖”;2021年,获中国社会责任发展领域权威奖项“责任金牛奖”之“绿色环保奖”和国家“母亲河奖”;2022年,布尔台煤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被国资委收录于《2022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实践案例集》;2023年,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挂牌中国煤炭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三大生态示范基地挂牌煤炭行业协会红色教育基地。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作为我国特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神东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牢记殷殷嘱托,扛起使命担当,坚持把地下的“黑色宝藏”挖出来,把地上的“绿色宝库”建起来,继续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神东担当、树立生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