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图到实践:甘肃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实施一周年成果综述
发布者: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4年7月31日
2023年7月31日,中共甘肃省委在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的正式出炉,为甘肃的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为确保这份沉甸甸的“绿色契约”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甘肃省委办公厅迅速行动,印发《关于分解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重点任务的通知》,将《决定》中的宏伟蓝图细化为123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领航的牵头单位和并肩作战的配合单位。
为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甘肃省创新性地开展了“七大专项行动”,分别成立工作专责组,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落实。
一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省委号召,立足自身职责,纷纷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一场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正在甘肃大地上蓬勃开展。
强化绿色转型动力:工业能效跃升与数字经济并进
《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发布,如同精准的导航仪,引导着项目分类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全省工业能效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培育也被提上日程,《2024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的印发,为甘肃数字经济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华为在甘肃项目的加速推进,以及甘肃燧弘年产10万台AI算力服务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的成功落地,更是为甘肃数字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也传来喜讯。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庆阳市正加快推进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已累计建成1.5万余个标准机架,算力规模达到1.2万PFlops,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甘肃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建立能耗滚动支持机制,全力支持优质高载能项目上马。通过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把能效水平关,确保能源要素向高效益产业和项目倾斜。今年1月—5月,已办理16个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管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加速推进正宁电厂示范项目建设,各市州在不同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在新能源领域,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速布局新能源项目,中核集团玉门、恒基伟业(三峡集团)瓜州等“光热+风光电”项目的建设,以及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峰项目的上马,正逐步构建起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甘肃新能源发电量高达407.6亿千瓦时,发电量占比37.2%,排名位居全国第二。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超低排放改造引领“绿色变革”
随着《甘肃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印发,一场针对钢铁、水泥巨头的“绿色革命”悄然拉开序幕。这些曾经的排放大户,正被赋予新的使命——超低排放。
一方面,甘肃推进钢铁、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深入石化行业,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深度治理,让空气更加清新。另一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日常研判分析、定期调度通报和驻地督导帮扶机制,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每一项责任都能压实。
冬季的寒风虽刺骨,但甘肃的北方城市却暖意融融。兰州、金昌、武威、临夏四地,作为冬季清洁取暖的“先行者”,引领了一场取暖方式的绿色变革。居民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蓝天白云带来的幸福与安宁。
在碧水保卫战中,甘肃坚持“三水统筹”,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长江保护修复作为攻坚重点,构建起刘家峡、九甸峡跨区连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为母亲河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加快,让142个全国重点镇拥有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18条城市黑臭水体更是实现了从“黑臭”到“清流”的华丽转身,居民们纷纷点赞:“水清了,环境更美了。”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甘肃针对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开展了源头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相关重大工程项目,严格管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将142个关闭搬迁企业腾退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安全利用。同时,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划定工作的推进,为地下水环境的分区管理、分级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领域,通过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和兰州新区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为固体废物治理树立了新标杆。此外,新污染监测试点工作的启动,也标志着甘肃省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科学修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全覆盖
为推进河湖湿地修复治理,甘肃省制定了《省级重要湿地管理办法》,为湿地面积总量划定了严格的“红线”,并对湿地用途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据悉,2024年,黄河首曲、尕海、张掖黑河、敦煌西湖和盐池湾这五大国际重要湿地,将各自获得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专项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守护好这些“地球之肾”。
在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方面,甘肃已明确28条重点河流及42处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通过组织完成水电站水资源论证复评、安装无障碍泄放设施和计量监控设备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构建了省级监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全覆盖。
针对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问题,甘肃统筹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效显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在深入开展。有序实施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平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上项目2024年成功争取到中央支持资金3.2亿元,为生态修复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通过印发《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和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积极引导和支持矿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全省已有62座矿山被认定为绿色矿山,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此外,甘肃还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工作。《甘肃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已于2024年4月通过国家林草局等国家相关部委的联合审查,正待国务院批复。同时,甘肃省还与青海省、四川省携手合作,分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创设工作和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创建批复工作,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网络贡献力量。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一揽子”政策助力重点工程建设
为了加强荒漠化防治并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甘肃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措施,首批44个重点项目已成功纳入国家发改、财政项目库。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和退化林本底评估工作,为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在这场绿化热潮中,甘肃不仅依靠政府力量,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通过“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的创新模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完成689.95万亩的林草沙综合治理任务,其中营造林面积达115.78万亩,种草改良385.95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达到188.22万亩,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在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的关键领域,甘肃通过深化林长制改革,明确各级林长的责任与使命,强化考核监督机制,确保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依法加强林政执法,严厉打击毁林行为,完成使用林地审核审批201项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275项,严格控制了经营性、商业性项目对林地的占用。
面对森林草原火灾的潜在威胁,甘肃今年实施了103个森林草原防火项目,投入2148万元,全面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工作。此外,还扎实推进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通过实施“绿盾2024”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和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有效遏制了生物灾害的蔓延势头,截至目前完成了95.7万亩草原的鼠虫害防治任务。
创新治水兴水路径:探索拓展水资源利用新途径
据了解,甘肃已经明确了“十四五”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目标,通过强化监管和考核,确保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甘肃实施了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对违法违规取水行为坚决说“不”。
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水网体系,印发了《甘肃省水网建设规划》,并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陆河流域及全省防洪规划进行修编,启动了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的系统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加速水网布局优化。
在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方面,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盐环定扬黄工程提质改造等12项省级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及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引大延伸增效工程)等前期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开工复工水利项目1205个,完成水利投资101.51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46%。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甘肃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保护、淤地坝建设等水土保持项目,今年上半年下达中央水利发展资金4.9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1.17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此外,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建设美丽幸福河湖34段,河流总长度达546.45公里、湖泊总面积2.26平方公里,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方面,甘肃省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提档升级建设工程(一期)已全面启动,25个水文站升级改造项目中有19个已完工。同时,甘肃正全力推动水文业务系统建设工程实施,无人机测流等先进技术装备加速应用,为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防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节水理念的广泛传播,节水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兰州大学法学院参与节水宣传的志愿者马一凡表示,“节水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从农业节水灌溉到工业节水减排,从城市节水到农村节水,甘肃通过制定节水方案、推广节水技术、加强节水宣传等措施,全面提升了用水效率。同时,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办法相继制定,涉水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有序开展,节水载体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发展沙地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生态旅游新名片
甘肃聚焦河西走廊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阻击战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188.22万亩,占年度规划任务的66.04%。
为了更有效应对沙化问题,甘肃采取了跨区域联防联治策略。武威市民勤县与阿拉善右旗签订了跨区域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张掖市与酒泉市、金昌市签订了省域内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沙治沙体系,有效提升了防沙治沙的整体效能。
在治理措施上,甘肃严格执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对已建成的22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进行全面监管,确保封禁效果。通过组织国家重点防沙治沙工程项目自查自纠,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管理。严格政策规定,完成了两个建设活动穿越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审批手续。
此外,甘肃还积极探索沙地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径。依托丰富的沙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甘草、肉苁蓉、锁阳等特色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推动文冠果、葡萄、枸杞等沙生植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同时,加大沙漠公园、沙生植物园的建设力度,发展沙漠景观旅游、沙漠康养等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民勤县凭借其独特的沙漠旅游资源,被授予“中国最佳沙漠生态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成为甘肃省防沙治沙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同时,“光伏治沙”模式的引入,更是将清洁能源与沙漠治理巧妙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构建全方位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随着甘肃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深入实施,甘肃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20家电厂已提前完成履约清缴任务。白银市、酒泉市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甘肃民乐工业园区成功申报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白银市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在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甘肃严格落实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排查核与辐射安全隐患及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加强对核设施及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进辐射环境例行监测和专项监测,金塔前沿站试运行进展顺利,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也已启动。
为强化生物安全管理,落实甘肃省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印发《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甘肃片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评估,并完成了羌塘三江源甘肃片区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同时,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及国家公园生态地面监测站建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起生态屏障。
在环境风险防控方面,甘肃以重金属、尾矿库、危险废物、石油化工等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督导检查,完善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通过环境应急大比武等活动,提高环境应急队伍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砥砺前行,虽成果初显,但仍需直面资金短缺、任务滞缓、指标达标艰巨等挑战。未来,全省上下将精准把握“五大关系”,对照《决定》细化任务,全面盘点进展,补短板强弱项,完善举措。同时,构建高效管理机制,强化统筹调度与帮扶,力促生态保护修复、减污降碳扩绿、绿色低碳转型齐头并进,共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