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清水脉,系住“乡愁”!
晋城198处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清零
记者:王璟 发布时间:2024年9月15日
198处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累计消除黑臭水体面积82.12万平方米,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水体主要污染源100%全控制、隐性污染源100%全清理、村域水体100%全清洁……2022年以来,山西省晋城市以入选国家首批15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为契机,采用四大工程措施,探索四大治理经验,形成四条路线18个案例,一体推进农村水体治理与乡村文化复兴、产业振兴,收获了累累硕果。
“四大工程”促水清岸绿
“以前的锦绣湖又脏又臭,尤其到了夏天,味道十分难闻。现在好了,湖水干净清澈,湖边还种植了绿植、花卉。”泽州县金村镇霍秀村村民段裕晋说,“完全变了个模样,现在的锦绣湖成了景观湖,饭后大家都喜欢来这里遛弯散步。”
在晋城,像锦绣湖这样“完全变了个模样”的农村黑臭水体,一共有198条,水体水面面积约为82.12万平方米,分布于46个乡镇162个村落,其中,80%以上的黑臭水体位于丹河、沁河以及支流沿岸村庄。
“这些农村黑臭水体以中小河流、沟渠及坑塘为主,水体黑臭成因复杂。”项目施工单位、晋城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田红武说。为打赢这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施工单位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因地制宜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四大工程措施。
其中,控源截污方面,共新建污水处理站51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638.6公里,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日处理规模3870立方米,老窑水日处理规模2500立方米。
清淤疏浚方面,共清理底泥44.9万立方米,清理垃圾3.41万立方米,彻底消除隐性污染源,恢复水体自然底质。
水系连通方面,建设管道2.67km,将农村黑臭水体和农田排水渠相连,实现活水增容。同时,利用煤矿矿井水尾水及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尾水进行生态补水,增加季节性河流水量。
生态修复方面,以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湿生植物为核心,打造生态护岸24.74公里;种植白三叶、细叶麦冬、连翘等本地水生植物2.5万立方米。
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措施,截至目前,198条水体主要污染源100%全控制、隐性污染源100%全清理、村域水体100%全清洁;消除黑臭水体面积82.12万平方米,带动晋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9.15%;大幅削减入河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削减485.1吨/年、氨氮削减117.81吨/年。
“四大模式”亮晋城经验
一条条昔日“臭水沟”,变成如今的“清水塘”,农村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但如何让水清岸绿景美长效化?成为治理者需要思考的难题。
泽州县大箕镇申匠村,是晋城市“九头十八匠”之一。在村东北方向,申匠河缓缓流过。申匠河曾是晋城市198处农村黑臭水体之一,现在已经全面消除黑臭。
为了保障申匠河长治久清,在治理完成后,该水体的动力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将由晋城市市政公司运维,运维费用由泽州县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水体日常巡查及管护纳入河长制,水体保洁纳入村内环卫公益岗位工作职责。水体边设置水体治理信息公示牌,公布监督渠道,全面接受村民的监督。
“多元共管的长效管护模式,是晋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的亮点经验之一。”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崔超说。
据介绍,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晋城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四大治理模式,为北方山地丘陵地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这四大治理模式包括:一套“以用促治”的技术模式、一套“监管一体”的组织实施模式、一套“多元共管”的长效管护模式和一套“中央—省—市—县”的资金筹措模式。
以农村生活污水“以用促治”技术模式为例。施工单位充分衔接改厕,根据水源类型确定污水收集处理模式。人口较多的临河村庄采用集中治理模式与生物处理工艺,霍秀村等水冲式厕所改厕率较高但处理不彻底的7个村庄,化粪池出水末端增加污水二级处理单元或接入市政管网。
根据用水需求和尾水去向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标准。团西村等7个古堡村和旅游村,适度提高污水治理标准,出水用于村庄景观建设。岭上村等10个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执行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缓解全市农业用水压力。沁河、丹河等临河人口较多村庄,设施出水主要污染物执行地表V类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积极采取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缓解生态用水压力。申匠河2#水体本来已经断流、河流水功能完全丧失,在获得晋普山煤矿矿井尾水和临近村庄生活污水尾水补水后,河流水生态功能已逐步得到恢复。
“四条路线”护乡愁水脉
水是乡村的灵魂。一泓清水,赋予乡村生命与活力。
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为契机,晋城市坚持农村水体治理与乡村文化复兴、产业振兴一体推进,最大限度恢复水体景观和灌溉功能,让曾经的一条条臭水河和臭水塘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饭点广场”和“庭院经济的水缸”,形成了4条路线18个案例。4条路线分别是太行一号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线、太行一号线乡村振兴示范线、古村落文化传承线和城乡融合发展线。
其中,太行一号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线,聚焦位于太行一号沿线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村庄,水体治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覆盖团东、团西、石沙等5个村。太行一号线乡村振兴示范线,整合位于太行一号沿线但发展条件较好、具备产业基础的村庄,注重水体治理与产业用水、文旅需求相结合,突出水体治理助推乡村振兴,覆盖伯方、掘山等村。古村落水文化传承线,整合了水系发达、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在治理中突出让水体重新发挥文化传承功能,覆盖霍秀、岭上、良户、东周等7个村。城乡融合发展线涉及的村庄临近城区或工厂,水体治理中优先将农村污水纳入市政管网,协调临近受益企业参与后续水体管护工作,构建“以工助农、以城带乡、共管共享”的水体长效管护新模式,覆盖北郜、官庄等村。
“比如,泽州县岭上村整合文旅等资金1500万元,配合黑臭水体治理,打造‘休闲水岸、绿色水径’;再比如泽州县霍秀村,锦绣湖成为市郊一景,当地群众可以围绕这一景观水体,尝试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崔超介绍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让黑臭水体治理真正融入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乡村水系环境的治理任重道远。在系统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基础上,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蓝图正逐渐成为美丽晋城的现实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