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态穿越在“沙珠玉”
——记青海省治沙试验站
记者:魏登贤 杨德福 郭彧 发布时间:2024年9月20日
站在青海省治沙试验林场高大的固定沙丘上,骄阳下无尽的绿色熠熠发光,耳畔仿佛还传来青海省治沙站人治沙的铮铮誓言。
敢为人先,书写黄与绿的断代史
提起青海的治沙史,沙珠玉当属缘起之地。1958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成立防风治沙林场,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后改制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这里曾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流沙侵袭全乡仅有的1000多公顷耕地,农作物常常要播种两三次才能成活,上卡力岗村的100多户人家曾3次因流沙埋压房屋而被迫搬迁。龙羊峡水库是我国黄河上游最大的调节性水库,沙珠玉一带形成的沙带,每年从塔拉滩吹入水库的流沙严重威胁水库安全。由于常年遭受风沙侵袭,农田被掩埋、道路被沙土覆盖、灌溉用的农渠也被沙土堵塞破坏、群众生活艰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防风治沙工作迫在眉睫。
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建站60多年来,始终发扬“艰苦创业,搏击风寒,战沙斗沙”的治沙传承,克服了高寒、高海拔、大风干旱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探索出采用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灌溉造林与无灌溉条件下扦插、直播造林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模式。先后从青海省内外引种乔灌木树种60余种,从中筛选出适宜当地生长的10余个优良树种。在青海省治沙站的指导和参与下,全乡共营造防风固沙林993.2公顷,农田防护林带292条,总长165.9公里,使1333.3公顷的耕地免遭风沙危害,村庄和水渠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设置沙障333.3公顷,围栏封沙育林(草)2273.3公顷,“四旁”植树72万株。建成了333公顷的治沙样板示范区,封沙育草约1333公顷,固沙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560公顷,形成了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固沙,昔日荒沙披绿装
60多年来,青海省治沙站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相继开展了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利用柴草、秸秆、黏土、尼龙网、沙袋、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阻沙网格。同时,在网格内种植各类沙生植物,这些固沙模式,在高寒干旱区的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取得良好的防沙治沙成效。2013年青海省治沙站在沙珠玉地区开展了流动沙丘水冲深栽造林技术试验。试验利用有压水流在沙地冲开一个深度可控的洞穴,随后进行插干造林,不仅造林速度快,而且方法简单,造林成活率高,实施成本低,目前已在共和盆地沙区广泛推广。
经过长期治理,沙珠玉现已建成万亩沙漠绿洲,试验区森林资源逐年扩大,沙化面积逐步缩小,沙珠玉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气象观测数据显示,沙珠玉地区大风天气比以往明显减少,每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减少10天左右,受农田林网的保护,当地农田受灾面积减少40%。
通过荒漠化防治,沙珠玉地区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改善。已经建立起的沙珠玉绿洲生态保护体系,在保护沙珠玉干旱土地、荒漠化危害、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的生态社会效益。通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传统的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新型治理技术得到应用推广。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及其效益日益显现,当地牧民群众防沙治沙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荒漠化防治活动参与程度高,当地群众形成了长期稳定的防沙治沙工作队,为牧民群众创造了在家门口劳动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家庭收入。
同时,以科研示范为依托,荒漠监测显成效。近年来,青海省治沙试验站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与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青海林科所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建荒漠化防治研究教学实验基地。目前,已开展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青海高寒沙化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等科研项目。近10年来,治沙站先后开展有关沙化治理研究项目1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专著3部。先后被评为“全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精神传承,树立沙珠玉治沙丰碑
荒漠绿洲的建立,凝聚着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治沙事迹。这其中便有现任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赵雪彬家庭为代表的一家三代治沙。1958年,赵文轩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来青海支援西部建设,开展沙地育苗和治沙造林技术试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经过第一代治沙人20多年的艰苦创业,沙珠玉阻沙生态屏障初步建立起来,沙子基本治住了,房前屋后绿起来了,农牧民生活逐步好起来了。1979年,第二代治沙人赵士学接过父亲赵文轩的担子,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治沙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参加了沙珠玉农田林网建设和治沙试验工作,一干就是30年,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农牧民群众的好评。1997年,年轻的赵雪彬毕业后,子承父业,也走上了爷爷和父亲走过的路,成为第三代治沙人。以赵雪彬家庭为代表的几代治沙人,扎根基层,坚守信念初心,将三代人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沙珠玉防沙治沙事业。
时光永不停歇,精神穿透岁月。昔日的黄沙土成为今日的绿色屏障,一代代治沙站儿女带领干部群众种下的每一棵树苗也都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绿意葱茏的青海省治沙试验林场就是树立在沙珠玉人民心中的治沙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