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黄河首曲看青绿

文章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日期:2024-10-12    点击:

黄河首曲看青绿


发布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时间:20241012


大河奔流处,日月换新天。

“黄河首曲”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母亲河的臂弯把青青草原和遍地牛羊揽入怀中,哺育了无数草原儿女。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多年来,甘肃牢记嘱托,积极承担上游责任,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经过持续不断的黄河首曲治沙攻坚战,昔日河沙侵蚀、沙进草退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如今“沙龙”俯首,青绿重现。

保卫母亲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黄河治理攻坚战,还在黄河首曲继续……


“沙茫茫”到“草青青”

9月初,53岁的牧民久西才让骑着马儿赶着牦牛放牧。一眼望去,玛曲草原水草丰茂,牦牛遍地……

“草场又绿回来了,也没再见过风沙了。”家住黄河不远的久西才让说,二三十年前,草原沙多草稀,大风起时沙尘扬,头发、鼻子里钻满了沙子。

玛曲,藏语意为黄河,是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也被称为“黄河首曲”。黄河433公里的大转弯让数百条各级支流如血管般遍布草原,境内10190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草原青青,河水清清。这里水源年均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也被称为“黄河之肾”。

玛曲平均海拔3300多米,地气高寒,多雨多风。地方志记载,历史上黄河涨水就会淹没两岸相邻的草场,退水后河沙就留了下来。加上干支流多次改道,沙化问题逐渐蔓延。过度放牧则加剧了草原沙化。截至2012年,玛曲沙化土地面积达80万亩。

“玛曲少飞沙,黄河多青绿。”这是当地干部群众的夙愿,也是接续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首曲迎来力度空前的治沙攻坚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启动,国家进一步聚焦上游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重点地区,靶向施治,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

麦草方格是北方治沙的“法宝”。但在玛曲县,高原红柳扎成的方格更结实,适合高寒、暴晒、多风、多雨的高海拔环境,人称“红方格”。不过,“红方格”远比麦草方格费工、费力,也更费鞋、费裤子、费人。

33岁的马春林是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干部。每到压沙季节,马春林都会和专业治沙工程队一起奔忙,不仅经常遭遇高原反应,而且皮肤、衣服常被划破。妻子抱怨,只要压沙一开始,马春林每天回家,她都得帮他补裤子。

高原治沙难度大,但玛曲人治沙的决心比困难还要大。年复一年,玛曲人像下围棋一样,硬是用“红方格”一格一格地“锁”住了黄沙。截至2022年,玛曲建成总长48.5公里的河岸固沙林草带2.11万亩,相当于1970个标准足球场。

青绿重现,黄河澎湃。玛曲县委书记才让扎西说,玛曲县目前累计治理沙化地37.19万亩,截至2023年底,当地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8.4%。同时,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到157.4亿立方米,较2020年增长27.4%


“抄作业”到勇创新

玛曲的青绿是青青草原和清澈河流,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还有一种青绿是阻沙带上的青草与灌木,这是治沙人自强不息、挑战极限、不断探索的结果。

走进阻沙林草结合带,玛曲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马建云如数家珍:“下边是披碱草等青草,高度一米左右的植物主要是山生柳,这种‘草灌结合’的方法是不断尝试摸索出来的。”

十多年前,当玛曲打响力度空前的治沙攻坚战时,地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民勤、古浪、临泽等地,已是闻名遐迩的治沙“明星”。马建云回忆,他们专程到民勤等地学习治沙经验,还将梭梭、花棒等耐旱灌木带回当地。

然而,“抄作业”屡试屡败。民勤等地海拔只有1200多米,低海拔地区的成熟经验,到了高海拔地区,同样水土不服,有了高原反应。

“梭梭种下去时没问题,可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就不行了。”马建云说。

风沙线上,广大干部群众没有灰心。玛曲还试过变“灌”为草,但草种也没活下来。

在不断试错中,玛曲县广大干部发现:要想让“红方格”变“绿方格”,就必须青草当“被”、灌木当“墙”,实行“草灌结合”。而要做到“草灌结合”,又必须包“粽子”:先在草方格的四边壕沟里放入一年生草种和多年生草种以及有机肥的混合物,像包粽子一样包起来,再把山生柳、沙棘等灌木植入草方格中,最后在草方格中再种上一些草种。

“一年生草种第一年就能起到固沙的作用,等到第二年多年生草种生长,一年生的草又能当养料。”马建云说,现在这一套成体系的高原治沙方法已有了相应的操作规范,植物成活率能保持在95%以上。

据介绍,沙化草场恢复需3年到5年时间,植被覆盖率达60%才符合基本治理标准。其间,需要和广大牧民沟通禁牧事宜,也要及时补种补植,做好冬季防火。光治沙还不行,要修复河边草场就得注意黄河塌岸治理,通过加高、加固黄河堤坝,最大限度降低黄河涨水、改道带来新的沙化隐患。

山水相依,林草共生。经过多年治沙,马建云、马春林都意识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且环环相扣,更需统筹下好“一盘棋”。


“就沙治沙”到绿色发展

黄河首曲要持续向好,不仅需要系统治理,更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只有实现绿色发展,首曲青绿才会由浅入深。

玛曲县属于青藏高原上的纯牧区。过去,当地人认为,牛羊越多,财富越多,面子越大。实践证明,不考虑承载力的一味增畜致富,往往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城郊黄河岸边的沙化带已被牧草和灌木复绿(20237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玛曲县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道吉仁青说,过去家中最多养过300多头牦牛,牦牛多了,收入没有增加多少,可草场却日渐萎缩。

“那时候牦牛长得慢,活干得多,钱赚得少,草场还一天天退化。”道吉仁青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玛曲人从亲身经历中,深切体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

在玛曲,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渐入人心,走进牧民日常生活。县里出台补奖政策,鼓励牧民进行有序放牧,适当进行休牧和禁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核减牲畜65.11万个羊单位。

走进玛曲县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黑压压的牦牛群在广袤的养殖场内闲庭信步,通过舍饲或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方式,草畜压力大幅缓解,肉类质量和产业性价比大幅提高。

道吉仁青算了两笔账:由于以草定畜,他家的牦牛少了一半。但由于养殖方式更加集约、高效,牦牛的生长周期由过去的67年缩短到如今的4年左右。

据介绍,甘南州牦牛养殖场数量已达800多家,养殖场出栏数量占比已达15%左右。

沙害小了,草原绿了,“黄河首曲”和“天下黄河第一弯”也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据甘南州政府介绍,2023年甘南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52%49%,其中多数游客是为了黄河首曲的秀美草原风光而来。

从沙进草稀,到草绿沙退,再到绿色发展,黄河首曲治沙的故事表明,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百里者半九十。”玛曲县县长杨智明表示,生态保护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玛曲将高度重视鼠害侵蚀治沙成果问题和牧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任务,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青绿更绿、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