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治理出实效——
治沙致富培新绿
记者:余健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9日
瑟瑟秋风起,日日黄沙扬。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杜尔基镇亚门毛杜嘎查村民来说,过去,刮风日就是大家头疼时。“之前嘎查附近的山头多是不毛之地,一刮风就是漫天黄沙,一下大雨就是泥石流。”村民陈金海告诉记者,多年来由于泥石流灾害,乡亲们搬了好几次家。
如今在嘎查沙地治理区,一棵棵樟子松整齐排列、迎风挺立,一株株锦鸡儿顽强生长,原本光秃秃的山坡仿佛披上了一件绿衣。“现在刮风不愁,下雨不怕,家也安安稳稳地固定下来了。”陈金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人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植树造林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我们这里治沙可不容易。”陈金海介绍,这里山高坡陡,普通运输车辆无法通行,树苗需要人背肩扛,坡度大的地方,只能借助无人机吊运。而且治理区地势较高,很难通过就近打井获取水源,只能分阶段运水,确保树苗成活。
记者了解到,为了调动群众治沙的积极性,今年以来,科右中旗创新治沙思路,组织当地群众通过有偿劳动的治理模式,引导农牧民当“主角”,实现治沙致富两不误。“如今防沙治沙对咱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不仅能为沙地治理贡献力量,还能赚工资增加收入。”亚门毛杜嘎查党支部书记张斯琴说,自从有了工资,参加治沙的群众明显增多,“有偿治沙不仅提高了群众治沙积极性,还解决了用工问题,治沙成效也显著提升”。
科右中旗位于科尔沁沙地锁边带,是“南来北往”的风沙必经之地,肩负着阻击科尔沁沙地治理边缘区域向外蔓延的重要使命。战风斗沙数十年来,科右中旗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沙化防治重点任务,相继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截至目前,该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现在的18.54%和76.77%。
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巴克要系统化治理项目区,迎面见到的便是樟子松、元宝枫、山里红等绿色卫士。“过去这里属于退化草原,到处可见流动沙地。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矿砂开发利用、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方式,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科左后旗林草局治沙造林股负责人郭岩介绍,科左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是科尔沁沙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就开始推进科尔沁沙地的治理。除了封禁、飞播等措施外,科学绿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里,乡土树种被广泛使用,当地林业人还发明了“深栽浅埋”法,在植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尔沁沙地蒸发量大,风速等级也很高,‘深栽浅埋’造林技术就是专门针对这些环境特点研发的。”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介绍,“深栽浅埋”种植法的特点是深坑投苗,浅层覆土,是传统“三埋、二踩、一提苗”技术的细化和改进。采用这种方法栽植樟子松,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而且苗木长势旺盛,亩均节省成本千元左右,还可以减少50%的浇水次数,节省55.8%的水资源。
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科左后旗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地治理项目区内粮食单产增幅最高达81%,牧草单产增幅最高达50%。近10年来,黄沙渐渐不再肆虐,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也得到有效遏制。
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总面积8595.9万亩,涉及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3个盟市16个旗县区,相关地区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草方格固沙、飞播造林、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手段,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成效显著。预计到2030年,内蒙古将新增完成科尔沁沙地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00多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5%以上。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中,内蒙古承担着全国60%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去年6月以来,内蒙古举全区之力将“三北”工程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636万亩,日均治沙5万亩,跑出了防沙治沙“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