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了钱袋,毁了生态”的戏码不能一再上演
记者:嘉湖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6日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近日,一纸关于恒大海南海花岛39栋楼的行政处罚(限期拆除)决定书在网络上传播。该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海花岛2号岛一地块的39栋楼,因该项目违法取得的规划许可证已被撤销,相关单位被责令在限期内自行拆除上述违法建(构)筑物。日前,相关企业对上述处罚决定书内容予以证实,并表示将按照决定书的指引,积极沟通、妥善处理。
不久前,某网站评选出了2021年度“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海花岛以“资本任性妄为,破坏海洋生态,形态怪异杂乱,是炫富、媚俗文旅项目的典型”位列第一。
从相关报道和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通报看,海花岛有关项目“违法”“毁生态”等是重要关键词。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某种“熟悉的配方”、嗅到了某种“熟悉的味道”,比如此前秦岭违建别墅事件、洞庭湖3万亩“私家湖泊”事件等,均存在违法违规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情形。
规模浩大的违法违规建筑群,不是一天两天建起来的。这还有很多疑问待解,比如,为何建设前、建设中都一路绿灯,而如今突然变成了“违建”?先前“齐全”的审批手续、证件是如何办理的,如今为何又成了“违法取得”?若无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通报,相关问题会被妥善处理吗?当地对“眼皮子底下”的问题是真不知情还是装不知情?
没能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可能与某些地方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相关行业有关,导致“先上车后补票”成为一种审批习惯。而审批后置,约束性自然会大打折扣,出现破坏生态等问题也只能整改、糊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可能与环评等环节形同虚设有关。此前,有些违建项目资质齐全,问题曝光后火速被定性为“违建”,倒查发现某些审批环节出了纰漏,于是撤销相关手续,导致相关项目突然失去合法身份。比如,此前“深圳湾环评造假案”就是有关方面出具的环评报告照抄了其他地方的表述。
建设、拆除、浪费、破坏,如此折腾和“多输”的局面,让人心痛。一者,破坏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代价极大,有些破坏根本是不可逆的。二者,如此规模的建设,动辄投入几百亿元、上千亿元,拆除也是极大的浪费。再有,一些知名企业“鼓钱袋、毁生态”的行为,可能会“激励”更多企业向环境“开刀”,成为不好的示范。此外,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公信力也是一种损害和透支,对地方营商环境也会产生影响——“批也是你、拆也是你,招商也是你、罚款也是你”,如此阴晴不定,哪个企业敢来?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些理念和要求必须得到践行。
有网友说:“让生态为私利让路,地方经济没有出路。”公众对相关企业的批评、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对有关地方和部门治理能力、责任意识、工作作风等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以生态损失换经济增长,类似的戏码不能一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