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某某等八人为牟取非法利益“买证”“卖证”“挂证”,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九江公开审理一起环评造假刑事移送案
记者:董淳淳 吕卓然 发布时间:2023年8月23日
“我非常后悔,作为一名注册环评工程师,因为自己法律意识淡薄和投机侥幸心理,把资格证书挂靠出去,失去了工作,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日前,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法院对江西展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展航公司)环评造假案进行公开审理。庭审中,公诉机关指控,常某某等八人为牟取非法利益“买证”“卖证”“挂证”,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8名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及罪名均无异议,也都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当庭表示认罪认罚。本案将择期宣判。
这是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部门移交启动的第一起“两法衔接”环评造假案,也是江西省首例因环评造假被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
巡查异常行为靶向监管
2018年12月,新《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取消了环评机构环评从业资质许可,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注册了几千家环评机构,只要有一名环评工程师就可以注册一家环评机构。随后,生态环境部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等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部署严惩环评弄虚作假,多举措强化环评机构监管,提高环评文件质量。并于2019年11月启用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以下简称信用平台)。
“由于环评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却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空壳’环评公司和‘挂靠’环评工程师虚假申报,通过出售平台导出的《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情况表》,造成形式合法的假象牟取利益。”九江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负责人黄凰说。
为严格环评机构监管,规范环评从业行为,江西省建立了环评工程师现场质询制度、信用平台定期巡查制度,将异常经营机构名单移交给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并提出预警。
2020年9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在信用平台巡查中发现,江西展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存在从业主持人业绩异常高、环评机构省外项目占比高等异常经营行为,立即将有关线索移交给了九江市生态环境局。
九江市生态环境局迅速成立专班,由局领导牵头,环评、法规、执法联动,通过调查发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仅有一名环评工程师的情况下,江西展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信用平台登记项目环评信息多达700余份。
于是,九江市在联系展航公司负责人要求开展现场核查的同时,也对该公司编制的九江市辖区内企业的所有环评文件进行质量复核,并依据调查核实的结果,采取失信记分等措施,将展航公司列入了限期整改名单,整改期间不得新接环评业务。
启用刑行衔接联动执法
九江市在进一步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展航公司编制的7本环评文件中,有6本存在的质量问题符合生态环境部规定的弄虚作假情形。
同时,这7本环评文件编制主持人均为常某某,但“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情况表”中却出现不同的签字笔迹,这引起了生态环境部门的高度警觉。
九江市生态环境局迅速向上级生态环境部门报告。
生态环境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多次对案件办理进行业务指导。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间,九江市及时启动“两法衔接”机制,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九江市人民检察院、九江市公安局先期介入,对案情进行分析研判。2021年3月10日,九江市生态环境局正式书面向公安部门移交展航公司环评造假案,3月15日,九江市公安局以涉嫌刑事犯罪立案
“这起案件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环评造假入刑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也是‘两法衔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彰显生态环境部门、刑事司法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九江市生态环境局法规宣教科副科长陈娟玲说。
织密法治之网全链打击
通过对环评报告编制异常情况的网上巡查跟踪,发现涉嫌造假行为后,九江市积极深挖,并顺藤摸瓜,对涉嫌挂证、买证以及卖证的8名被告人进行了指控。
据了解,被告人余某、肖某风为夫妻关系,二人长期从事环保相关行业,见被告人肖某琳 、肖春某、肖冬某待业在家,便商议通过开设环保公司,对外出售公司编制环评报告资质牟利。
经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肖某琳等5名被告利用常某某的职业资格以展航公司名义共对外出具环评报告700余份,涉及全国20余省份,违法所得共计70余万元。被告人田某华、郑某兵通过余某购买展航公司资质,承揽了13家企业编制环评报告的业务,共收取71.35万元。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九江市公安机关驱车7000多公里,在国内3省9市31个县区对展航公司案件进行了侦查取证。侦查终结后,九江市公安局于2022年9月20日对涉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向九江市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
2023年8月14日,这一案件在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法院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
这起案件,既打击了通过注册空壳环评公司、招揽挂靠环评工程师营造合法合规假象,实际不从事环评文件编制,出具虚假环评文件牟利的“卖证”者,又打击了不从事环评文件的具体编制工作,通过挂靠职业资格证书牟利的“挂证”者,更惩治了游离在环评市场监管之外,实际承揽企业环评文件编制的业务,组织员工编写环评文件内容,再通过出资购买资质形成环评文件送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对象,受到法律的严惩的“买证”者。
“因为这个环评造假比较特殊,很多人不清楚这个案件,我们希望给大家一个警示,就是我们以后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多了解法律,不能盲目进行,否则踩了法律的底线自己都不知道。”九江市濂溪区法律援助中心法援股股长三级律师潘琳表示。
为加大普法、宣传及教育、警示力度,基于该案公开开庭审理的模式,九江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了市县生态环境部门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在九江市注册的所有环评机构负责人全程参与旁听,以案释法。
“这次庭审旁听对我们环评单位是一个非常好的警示教育,我们环评单位应该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不能弄虚作假,环评工程师应该严防第一道防线,确保环评行业健康发展。”江西和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