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教育 >> 正文

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什么样?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1-06-30    点击:

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什么样?

奉化大堰镇以“生态环境教育+”为路径助推乡村振兴

记者:王雯 晏利扬 发布时间:2021630


 

从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传来捷报:奉化大堰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跻身2021“‘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十佳公众参与案例。这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咱柏坑藏在甬江源头,原生态哒;垃圾分类运到哪儿去了呀?去处理啦;炊烟起了乡愁能留客吗?点子要多呀;青山绿水映村庄就是吉祥的一家”……一首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吉祥三宝》,勾勒出了大堰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的俏丽模样。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大堰镇以全域打造生态环境教育示范为目标,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模式,撬动乡村环境面貌和生态治理转变,构建形成以生态环境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大堰模式

 

环保集市带动环境共享共治

 

从奉化市区向西南驱车29公里,便来到了群山深处、碧水盈盈的甬江之源大堰镇。这里既是奉化唯一的全山区乡镇,也是宁波、奉化200万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地。

 

生态地位如此重要,该如何提升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不妨从大堰镇箭岭村的零污染村庄建设中寻找答案。

 

每月的农历十八,对箭岭村来说都是一个热闹的日子。只见村民们背着大包小包来到村委会外面的广场上。原来,村里的环保集市又开张了。在这个特殊的集市上,村民们只要带来自己家里收集的或是从田间地头捡来的塑料瓶、农药瓶、农药袋、废纸等垃圾,就能根据积分换取拖鞋、牙膏、热水壶等日用品。

 

每个月我都会来赶集,已经参加了3年多了,这些就是我上个月积攒的易拉罐、塑料袋和烟盒,现在看到路边的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村民王芸霞告诉记者,接地气的垃圾分类回收兑换模式,让大家都能开心快乐践行绿色生活。

 

如今,环保集市的模式已复制到大堰镇9个村,除设置固定集市日外,还启动流动环保集市项目,实现镇域环保集市全覆盖。

 

截至2020年年底,全镇共举办环保集市”115次,回收旧衣服8.5万斤、塑料瓶2.9万个、烟盒9.3万只、农药瓶农药袋42.8万只,资源回收利用达80%,垃圾减量化70%以上。

 

烂菜、坏果这些农村里每天都会产生的厨余垃圾怎么办?在箭岭村酵素工坊,满满当当存放着几十只塑料大桶,上面贴着西瓜皮”“大蒜等原料标签。用这些材料制作的环保酵素不仅可以当做家居清洁用品,还可配制成酵素液,用来浇灌村里50亩酵素农业园。

 

我们将50余吨环保酵素用于酵素农业,其中酵素水稻试验田20余亩,酵素猕猴桃基地30亩,去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增加村民收入5万元。箭岭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说。

 

随着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的开发,箭岭村的零污染治理经验正走向大堰镇更多的村庄。通过软教育带动硬执行,大堰镇搭建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平台,以一批人带动一群人的模式,营造全民皆是行动者、全民皆是参与者的浓厚氛围。

 

打造一村一品,拓宽美丽乡村增值路径

 

走进大堰镇后畈村,一面用废旧缸瓦拼成的缸瓦艺术村背景墙让人眼前一亮。沿着青石板小路,老牛耕地”“瓜瓞连绵”“鹤鹿回春,一件件缸瓦作品与古朴的村居结合在一起,成为引人瞩目的亮丽景观。

 

在村东头,记者遇到了这些缸瓦艺术小品的创作者——红木雕花艺人董位飞。

 

新农村改造,环境美化一定要挖掘自身的特色。老房子在改造过程中,村民家里整理出了不少废旧物品,其中最多的就是破缸罐和旧砖瓦,这些都可以拿来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董位飞说,鹤鹿回春这件作品,就是将黄色和黑色瓦片组合在一起,破损碗碟则用来制作鹤鹿眼睛。

 

据了解,2017年,村里确立了打造缸瓦艺术村的新目标,把缸瓦艺术与村庄整治的整体环境面貌提升相结合,在村口、路旁、湖边、房角都点缀了缸瓦艺术小品,村民们也不禁感叹,没想到家里旧的瓶瓶罐罐,能变成这副漂亮的模样。

 

通过乡村工匠的加入,后畈村充分挖掘本土化生态环保特色产品,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地

 

大堰群众为保护水源牺牲了很多自身利益,借助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我们引导群众开展来料加工、有机农业等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奉化分局局长徐军说。

 

据介绍,大堰镇成立由党政领导、分管部门、专家团队、乡贤、志愿者等组成的专班,充分挖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生态环境教育品牌,系统梳理生态环境教育的价值转化途径,营造全域打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打造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最好的基础,就是全民共整治、齐动员、乐参与。我们将环境保护作为乡村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切入点,拓宽两山转化的途径,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现代化样板。大堰镇党委书记王盛表示。

 

激发乡村活力,引导更多人亲近自然

 

零污染垃圾分类,艺术感无废乡村,品牌化生态农业,沉浸式全民教育……在大堰镇,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的创新实践远不止于此,建立长效公众参与机制,做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一张新蓝图正在日渐清晰。

 

这里可以建设环境教育展览馆,那边适合改造成乡村图书馆,后面山上可以开辟户外研学路线。这几天,王建国忙着和专业设计团队对接,推动村里自然教育培训学校的落地。目前,我们已启动生态云学路线前期方案设计,开设环保小课堂’3期,培训群众80余名。

 

据介绍,以箭岭村为核心,大堰镇将由点及面,设立自然研学(教育)中心,以酵素科学+生态环保+文化艺术+自然教育为功能定位,建设自然学校、生物多样性展示馆、自然景观步道、本土植物园、酵素餐厅等多个功能区位,不断丰富扩大生态环境教育小镇的内涵。

 

打造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及交流场所,这只是新蓝图的一隅。日前,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规划方案在大堰镇正式发布。希望通过政府引导和多元介入,激发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活力,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乡村,接受亲近自然的生态环境教育,体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根据规划,大堰镇将基于优美的自然生态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多彩的艺术人文气息,以生态环境教育+”为路径,推动生态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数字科技等产业融合,建设集生态研学、博物会展、自然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空间。

 

我们将以规划为导向,不断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多元化丰富教育实践的活动和课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教育产业链,力争成为长三角乡村全域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区和乡村生态环境教育产业领跑者。王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