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教育 >> 正文

林业传承在少年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日期:2021-07-29    点击:

林业传承在少年

——中国林学会“科普中国”林草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侧记

作者:果叮咚 发布时间:2021729


学员合影

 

学生检测杨树细胞


  林业是什么事业?林业人是什么人?

  也许在大多数人心里,林业是“种树”,林业人是“种树人”。是的,但这不是唯一的答案。

  近日,由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第八中学主办的“科普中国”林草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举办,来自北京八中、五十五中等学校的20余名在校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颠覆了学生们对林业事业的看法,生动诠释了一代代林业人甘于奉献、坚守承诺的精神,让同学们深刻感受林业魅力,用心领悟精神传承。

  

  一堂理论课

  从钻木取火到科技前沿

  “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把木材制成各种各样的工具,直至今日依旧如此。

  “很久以前,原始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从此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人类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杨忠博士以钻木取火为引,为学生们讲了一堂“颠覆观念”的理论课。

  木材有什么用呢?制作“木门”“木地板”“木桌椅”“木家具”“古代农具”……除了这些常见用处,还有同学提出“造纸”“乐器”“高端音乐厅”等不常见的用处。

  同学们的回答都不错,但这些在杨忠博士的眼里都是木材的“通俗用法”,即通过改变木材的形状做成木质工具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其实,科学家们一直在不停地破解“木”的秘密,在我们想不到的地方,木材早已“悄然变身”,处在科学前沿,用于尖端科技。

  科学家以天然可再生木材为原料,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木材海绵吸附材料,用于油水分离。这种木材海绵可以用来吸附因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洋垃圾,且由于其原材料的“天然性”,这种材料还可降解、可反复使用,既环保又便利;以简单有效的方法,把原生木材直接处理为一种超强超韧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使普通木材变为“超强木材”,即使子弹也打不穿,十分坚硬;把巴尔沙树重新“改造”成为一种新型“透明木材”,不但透明度可以媲美窗户,而且比窗户锁热能力更强、更环保、更耐用、更安全也更轻……

  杨忠博士把前沿科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们讲解,学生们也彻底颠覆了对“木材”的认知。

  讲完木材的利用,杨忠博士又科普了碳中和知识,随后杨忠博士叮嘱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木材的多种用处,也明白了碳中和的重要意义,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使用木材不等于不环保。保持砍伐和种植的合理比例,保证可持续的经营、正确的循环利用才是科学的环保理念。”杨忠博士一席话,又颠覆了同学们“只能种树,不能砍树”的环保理念的认知。

  有趣的一幕发生在这堂课的最后——杨忠博士以朗诵一首自己写的现代诗作为课程结尾。伴随着音乐声落,同学们一边鼓掌一边窃窃私语——他们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家”该有的举动。有同学说:“杨博士的诗让我明白,原来科研并不全是枯燥,科研也有感情,也有情怀,林业人更要有更广阔的胸襟,因为他们对这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负责。”

  

  一堂体验课

  从严肃的知识到严谨的科学

  人工林和天然林有啥区别?我们怎样鉴别一棵树的DNA?除了数年轮,还有其他办法知道树的年龄吗?在中国林科院木材标本馆,学生们第一次看到了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的木材标本。

  中国林科院木材标本馆是馆藏量亚洲第一的标本馆,馆内保藏着9600多种木材标本,3.6万余片木材切片和6000余号腊叶标本。

  标本馆面积不大,即使20多个同学分为两队进入也还是略显拥挤,但在焦立超、何拓两位博士的讲解下,这片不大的场地却让同学们舍不得离开,即使是最偏僻的角落里的最小一片标本,也颇有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它或是从遥远的巴西雨林远渡重洋来到这里,或许是一位为林业奉献一生的前辈生前所托;它或许十分名贵让不少人求而不得,也或许相当普遍所有人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如果不是带队老师的催促,同学们迟迟不愿离开这片木的天地

  不得不承认,在高度严谨的科学面前,人会变得渺小。在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学们跟着实验室的博士老师们沉浸在前沿科技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同学们学习用流式细胞分析分选仪检测杨树细胞周期,学习用超薄切片机制作叶片样本、用植物投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实验室里没有走动、没有声音,只有学生们专注的目光,他们盯着老师手中的玻璃刀一下下地切着叶片的一小片组织,然后屏住呼吸自己动手操作。

  就在学生感叹机器的精准与微观世界的神奇时,老师提醒同学们:“再先进的机器也不过是工具而已,不要过于惊叹于机械的精准,而要领悟其背后的科研探索精神。”

  

  一堂分享课

  听听少年怎么说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到了最后的分享环节,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同学们怎么说。

  同学A说实话,我之前对林业有很大的误解。但现在我明白了,林业是有着复杂内涵的一种事业,并不只是种树这么简单。我才发现原来我们人类生存的每一个时期都有木头的参与,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的价值。我们在课本上学习石器时代、蒸汽时代,我们以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为时代命名,却从未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木头命名,石器时代已经过去,蒸汽时代总有一天也会过去,可木头还会永远用下去。

  同学B我想林业带给我的感受是严谨务实,工匠精神。林业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林业事业的发展要几十年、几代人,我们就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一代一代的林业人传承下来的执着和坚守的精神也值得我们这代青少年继续传承。

  同学C工具的精密人是比不上的,那为什么还需要人呢?我想,那是因为人有一双发现科学的眼睛。我从林业人身上学到的,是不仅要提高动手能力,更应锻炼思维方式。

  同学D杨忠博士的课让我很有感触,他让我明白,做科研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还要有人文情怀,那些木材一点也不平淡无奇,为什么长得快,为什么长得慢,它们都有生命,都有故事。而我们要解决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在为全人类谋福祉。我们少年应该强起来,真正为人类做些什么。

  同学E我想木头的品质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符合中国人的精神,是默默奉献、不计回报的。我不需要你记得我,但是我把血液融进祖国的江河,林业人也一样。

  林草事业,实在奇妙无穷。我们都知道山中有林、林中有鹿,但总也没有机会真正走进自然里看一看。我们也想抛下琐碎,但好像一年中认真观察一朵花的次数也不过寥寥。但如果我们有机会身处自然,面对山川河流,我们会内心安逸,重新感悟生命,感到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竟如此渺小,我们心怀谦卑但并不羞愧,因为我们知道,林草事业是一件如此复杂又庞大的事业,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中,会有一代又一代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投入到林草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