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教育 >> 正文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武汉行动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1-08-27    点击: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武汉行动

武汉市2021年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记者:胡喜珍 汤峥 万祎 发布时间:2021827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汪的华发出低碳倡议。

武汉市首批碳中和先锋示范创建单位获得证书。

美丽田园 于琳摄于蔡甸香草花田

“引领绿色生活,遇见低碳未来。”825日上午,武汉市2021年全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武汉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在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启动。

近年来,为推进湖北省武汉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努力探索以低碳转型为重点、试点示范为引领、制度创新为支撑的低碳发展模式,广泛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倡导绿色生活。评选低碳社区、设立碳中和林、推出低碳生活平台、成立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在武汉,低碳,已成为绿色生活的新风尚。

“碳碳星球”助力市民绿色低碳生活

上班乘公交、坐地铁,去超市自备购物袋,家里垃圾分类投放,在外吃饭清盘……这些行为都可以换积分,兑礼品。825日,全国首个碳中和生活平台——“碳碳星球在武汉市正式上线运行。

截至82520时,碳碳星球低碳排行榜显示,排在榜首的网友“snowsheny”总减排量达到3786克。据悉,当天他不但乘公交车出行,还践行了光盘行动、有机轻食、爱用随行杯、自备购物袋、垃圾分类等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达人

“这个小程序旨在鼓励公众低碳出行、绿色生活,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引领武汉新风尚。”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研发部负责人刘树介绍,小程序设有赚碳积分、兑换礼品、资讯和排行榜等功能板块。用户可通过践行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以授权、截图、拍照、答题的方式获取碳积分,兑换相关礼品。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碳碳星球”有助于培育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引导绿色消费,让公众成为碳中和排放的重要力量。这对于推动武汉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成立

在武汉市2021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主会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宣布发起并筹建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席丹为发起单位代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杨凯授牌。

据了解,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是由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率先发起倡议,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发及产业促进中心、湖北省碳中和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筹建的,致力于加快构建区域碳达峰碳中和“1+N”标准体系,联合会员实施碳中和科技攻关,积极开展近零排放和碳中和项目试点示范,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助力武汉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筹备负责人马俊介绍,促进会将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评估体系建设、地方和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制定、低碳绿色发展政策研究与生态环境规划、碳中和智库建设和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纽带作用,促进武汉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发展。

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

在活动现场,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标志着“碳中和”将与武汉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并通过植树造林变成切实的行动。“自然解决方案永远是生态补偿的最佳方案,绿色植物能够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碳汇能力,是成为国际公认的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

“武汉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有它背负的梦想和使命。”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陈双田介绍,武汉市将选择固碳能力强、宜栽易活、生态防护功能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型树种,比如乌桕、油茶、栾树、枫香、三角枫等,用来营造碳中和林。

据测算,这两片总面积为1112亩的碳中和林基地,通过植树造林形成森林后,30年内平均每年可吸收1000吨左右的碳排放量。而一个成年人每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0.33吨。照此计算,1112亩碳中和林平均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相当于3030个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动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建立完善全市碳普惠机制,形成涵盖企业降碳、市民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及实现林业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碳普惠机制,打造武汉市绿色名片。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建筑领域低碳绿色发展,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管理机制、技术标准体系,从顶层设计、生产、建造等建筑全过程大力实施“减碳”行动,促进建筑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武汉市以推进建筑节能能效提升、绿色建筑量质提升为主体,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据统计,全市累计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99亿平方米,新增建筑节能能力216.18万吨标准煤,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5亿平方米(其中获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达到3186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760万平方米;对676.83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2017年~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由99.24万平方米增至549.45万平方米,占比由3.3%增加到20%

2020年,武汉市获批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今年,建筑领域绿色行动步伐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市装配式建筑已由试点示范转向重点区域全面推广阶段。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按照装配式方式建造的建设工程面积将不少于1200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建筑面积的30%以上。计划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较2020年提升20%,新增节能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绿色建筑占比达到98%,累计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2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面积760万平方米。通过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力争新增建筑节能能力210万吨标准煤。

着力打造低碳交通网络

近年来,武汉市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交通低碳化”,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武汉将更换升级1000台纯电动公交车,其平稳、安静、清洁的优点广受市民欢迎。

武汉公交集团技术部部长刘青松介绍,一台10米长的柴油公交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吨。今年预计更换1000台纯电动车,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5万吨。

不仅公交车车型向低碳迈进,武汉市出租车行业也开始从天然气车型向纯电动车型有序更换。20155月,首批20蓝白相间的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就已亮相武汉,当年相继投入新能源出租车近千台。目前,越来越多的出租车企业加大对纯电动车的投入,正在陆续更新新能源车辆。

针对碳排放上升最快的交通行业,武汉市建立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全新的低碳交通城市。通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优先选择绿色出行,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

目前,武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360公里,在建里程为200多公里,地铁出行已成市民首选;今年年底,武汉公交集团新能源公交车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将达到89%;阳逻港纯电动集装箱货车已组建普及,港口停靠船舶接入岸电,实现生活用电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