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自然教育大门
作者:林昆仑 发布时间:2021年9月9日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最古老的家园。人与自然非但不是相互分离、相互割裂,反而相互促进、相互成全,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类生存必须遵循最根本的自然法则。自然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更是一种崇高的尺度与标准,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当今社会,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大大超出了过去几百年的总和,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近百年来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急剧扩张无一不在“去自然化”,人类在积累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渐地失去与自然的原始联系。就人的本质而言,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类不可能超然于自然之上,更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科学技术再发展、人类文明再进步,也绝不意味着要与自然相分离。
西方国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962年,美国作家卡逊《寂静的春天》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真正意识到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在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误区,对环境的理解偏差。自然教育著名作家理查德·洛夫指出,当代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存在着令人惊异的断裂,提示我们“自然缺失症”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此后伴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而兴起的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自然教育等在全世界范围受到认可、推崇和实践。
中国的自然教育发端于民间。21世纪初,《只有一个地球》《林间最后的小孩》等一批经典专著畅销国内,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缺失症”问题的关注,并在人们心里种下了与自然共情的种子。与此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一批国际组织以及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相关项目和案例也陆续被引入到国内并在各地实施,“自然教育”“自然学校”等概念,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特别是近10年,自然教育在全国刮起了巨大“风暴”,自然体验、亲子教育、自然研学等各类活动层出不穷,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井喷式”增长。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韩国、新加坡开展自然教育有30年的历史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设计、运营体系,中国的自然教育才刚刚起步。推动自然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公众的普遍认同,离不开多元化的社会参与,也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健全人才体系和丰富的课程设计。
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中国自然教育健康有序发展,2019年4月,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 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这是第一份国家政府机构部署全国自然教育的文件,也是自然保护地服务大众民生的新举措。随后,中国林学会应305家机构倡议,建立了自然教育委员会全国自然教育总校,打造了服务全国自然教育的新平台。尤其是2019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进一步推动了自然教育政社融合,翻开了自然教育发展新的篇章。
不夸张地说,自然教育是重建人与自然联结的密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也指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开展自然教育,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进自然、体验自然,进而学习自然、保护自然,是使人首先成为自然人,进而成为自由人的必然要求。
希望每一位热爱自然的人都能迈进自然教育大门,到户外去,到郊野去,到森林去,到大自然中去,和自然对话,向自然学习,做自然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