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如何体现公益属性?
作者:刁鲲鹏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9日
面向保护区内学生的自然教育活动
自然导师讲解可持续的生态生计
刁鲲鹏 文/图
近20年来,是自然教育行业在我国迅速开花散叶的20年。
得益于官方的高度重视、民间的积极响应以及我国独特的自然文化基础,自然教育发展之迅速和取得成就之瞩目均令人赞叹不已。从官方到民间,从公益服务到商业产品,从室内互动到户外探索,自然教育行业可谓百花齐放。
国家公园是该领域的排头兵。国家公园有着开展自然教育的天然优势,虽然首批5个国家公园2021年才正式设立,但是至少从2014年开始,现隶属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原各自然保护区就已经在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并且各自摸索出了一些特色模式。
从野生动物观感一流、管理科学严谨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出入便捷、设施齐全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紧邻成都、社会组织资源丰富的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到藏在深山、“卧虎藏龙”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男女老少人人参与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到近乎严苛限流的佛坪、长青自然保护区,一系列自然保护地都在以各种角色为自然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当然,在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背后,也存在着各样的观点和讨论,其中关于在国家公园内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公益属性问题是讨论热点之一。
自然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环境教育、自然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民间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自然教育诸多理念多由公益组织进行宣传,其初衷为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环境保护理念的培养,早期依赖于公益资金开展工作。同时得益于早期以公益为出发点的尝试和探索,为后来行业的百花齐放打下基础。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自然教育慢慢从一个需要外部人力、物力资助的公益版块,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可以自造血,甚至可以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事业和产业。
然而,商业运营模式进军自然教育领域,起初难免会有一些乱象,甚至“自然教育”这个名词释义本身也遭到了扭曲和滥用。有段时间,一些保护地区域内打着自然教育旗号开展的活动与高端旅游并无两样:一方面,普通公众并没有因为参加该类型的“自然教育”活动而接受并塑造起正确的自然保护观念。另一方面,为自然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当地社区居民也没能从中受益。
站在市场的角度,对于成本与盈利的考虑无可厚非。放眼整个市场,从事自然教育的企业还是少数,大部分企业对于公益服务方面要投放的资金并不充裕,加之相关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暂不成熟,自然教育本身的开展也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等,这些因素导致自然教育的公益属性难免会被弱化和忽视。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北部川甘交界处,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最知名的片区之一,拥有山地森林类型生境中极高的野生动物遇见率和广受肯定的保护成效。作为最早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保护地,唐家河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其在坚持体现公益属性方面的创新和努力为自然教育,尤其是在国家公园这类场域下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经验一:活动分级分类管理
唐家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拥有40多年的国际、国内科研保护工作经验,在开展科研科普转化、保护工作宣传及落地实施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制定了分级分类的管理办法。在唐家河,自然教育工作大致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自然教育,重点在本地自然资源的科普宣教和对家乡美丽自然的自豪感培养上面。一类是为国内外慕名而来的自然爱好者提供的自然教育服务,重点在访客的自然体验和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果展示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纯公益性质,不收取费用;后者为面向市场经济,可持续经营。
经验二:专业团队执行
专业工作需要专业团队执行。唐家河建有专门的自然教育中心并配备专职自然教育工作人员。片区内自然教育工作由旅游科牵头监管,科研科、保护科、社区科、宣传科共同参与开展。此外,唐家河还与北京青野生态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运营开拓自然教育业务。北京青野生态是专业的自然保护地服务机构,其前身为科研基础雄厚的白熊坪团队(白熊坪保护站是我国最早开展野生大熊猫国际合作科研保护的保护站之一),并吸纳有多名自然保护领域的专家。该团队与唐家河有长达9年的合作基础,并且有公益机构工作基础,对科研保护工作和公益保护模式均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开展自然教育工作过程中能够兼顾可持续性发展与体现公益属性之间的平衡。
经验三:以公益任务代替资源使用费
对经营性的活动收取资源使用费用是一种常规的做法,但是唐家河作出了更直接的创新。在经历了公益主导期和全面开花期之后,唐家河逐渐对自然教育工作作出了清晰的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期望。
2020年10月,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唐家河将自然教育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并委托北京青野生态进行运营推广,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努力开拓新模式。在该模式中,青野生态并不直接向唐家河缴纳资源使用费,而是以提供公益服务的形式来履行义务。仅2021年一年,就为当地学生提供了超过2700人次的免费公益讲解服务。与此同时,青野生态还负责为唐家河下属的5个基层管理站各培养3名共计15名自然教育导师,这也是唐家河自然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之一。此外,青野生态将自然教育经营收入的10%用于成立专项基金,以支持社区野生动物肇事应对、黑熊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科研科普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经验四:活动前移到社区,为百姓带来收入
自然教育活动的公益属性还体现在对周边社区的经济带动上。在一些自发的自然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几乎全部的活动都局限在观鸟、观兽中,入口社区无法直接受益。在完成统一归口管理后,唐家河对活动的受益人群提出了要求:每个成形的自然教育团均需设计与社区相关的环节。自然教育活动前移到入口社区开展,社区除了为自然教育活动提供食宿服务之外,还有经验丰富的蜂农、熟悉动物习性的老猎户为访客提供讲解服务。唐家河还将一些自然教育设施修建到社区,访客可以借助修建在农民地头上的观兽号棚观察前来盗食庄稼的野猪、猪獾、豪猪等野兽,活动中所支付的号棚使用费可以有效弥补野生动物带来的损失。这极大地缓和了村民对肇事野兽的反感情绪。
我国正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而国家公园覆盖的是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这是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的绝佳窗口,是体现我国生态保护成效的最佳途径,是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课堂。
我们希望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开展的自然教育能够不忘公益初心,不拘泥固有形式。这样自然教育就能顺利、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