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自然生态之美
记录多彩人文之韵
——六集自然生态纪录片《生态秘境》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9日
第一集
天造地设
四川的山河地理,犹如一卷绚丽的挂毯,从西北高原向东南徐徐展开。
5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抬升,经过第四纪以来的快速隆起,在四川盆地西侧堆叠出97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雄伟的横断山脉,造成四川东西地貌的巨大反差。
川西高原耸峙,雪山巍峨,地质环境的剧烈分化,滋养出中国极具生物多样性的垂直自然带,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中国西南山地”的核心所在。
天造地设,这里是地球上最为独特神奇的地区之一。
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这里的代表植物是水母雪兔子。当海拔下降到4000米以下,高山地区的生境会变得更加丰富。海拔3500米的若尔盖,是世界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南,小溪汇聚成跌宕的湍流,就到了横断山脉,植被也逐渐稠密。
这里很多地方海拔落差超过3000米,这种落差形成了世界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山地生态系统。
在横断山脉最北端的岷山、邛崃山,生活着川金丝猴这种美丽的生灵。在横断山脉大山褶皱之间,也留存了一些孑遗植物物种,如珙桐、苏铁。横断山脉最著名的孑遗物种,还要属国宝大熊猫,四川有五座大熊猫繁育基地,而山野之间,还生活着1300多只野生大熊猫。
雨和雾,是这片山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横断山脉的东缘,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有条狭长的区域被称为华西雨屏,是中国的雨雾之极。其气候极其特殊,在生物多样性上极为丰富,称得上是生物秘境。它也是众多物种的庇护所和基因库,狭小的区域内,隐藏了光叶蕨、野生百合等多种珍稀动植物。
与华西雨屏生境迥异,横断山脉还有极致的干热河谷。河谷处于深切河谷的中下游地段,坡面植被低矮稀疏。横断山脉南部,仙人掌成片生长。草绿攀蜥与仙人掌相得益彰,组成了一幅四川版的中美洲微缩景观。
高原大山与四川盆地交界的边缘,无数条河流跌宕下坠,形成平稳运行的水系。平原与丘陵之间,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境。竹林之下,喀斯特地貌塑造了庞大的地下溶洞群。
溶洞之上,蜀南竹海,有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在大山与平原过渡的浅山丘陵,自贡附近的隐秘山谷里,还有一类珍稀的古老植物——桫椤。
四川北部的光雾山,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冷暖气候交汇处。云海翻腾,脊峰耸峙,秋天,满山红叶尽染层林。四川盆地的北缘,从陕西入川的古蜀道两侧,现存两万余棵古柏,最高树龄达2300年。
宜宾,金沙江和岷江在此交汇。这里是长江零公里处,源自青藏高原东缘的多条河流,终于在此汇聚到一起。乐山,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著名的乐山大佛在此守望千年。
四川,跨越中国地形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东南缘及第二阶梯,悬殊的海拔高差,常常在短距离内形成从寒带到亚热带完整的植被垂直带,也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生态分布,和丰富多彩的生灵画卷。
这里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这里的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川生万物,万千生灵在这里生生不息。高原与平原交相辉映,大山与大河紧密缠绕,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这就是四川——生态高地、资源宝地与人间福地。
第二集
生命之源
温泉蛇,地球上生存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千万年的进化,让它们拥有远超其他蛇类寻找热源的本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得以幸存。
这独特的生存故事,正好是一枚密钥,可以解读地球曾经的巨变,开启四川大山大河的瑰丽之旅。
横断山脉中脊的沙鲁里山脉,拥有众多冰雪覆盖的极高山。沙鲁里山脉最高峰,格聂雪山下,分布着一系列温泉。泉水温度最高能达到80摄氏度,地热让海拔4300米的这一带山间,形成独特的生境。
高原浩大,四川温泉蛇可以栖身的地域却非常狭窄。因为它无法通过新陈代谢控制体温,只能依存在温泉附近。乍暖还寒的五月,风雪随时降临。当气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蛇类就将失去活动能力。此时,温泉蛇高效的温度感知能力发挥作用,使它们迅速找到返回巢穴的路径。而来不及归巢的幼蛇,最终冻死在野外。
在四川西部,与青藏高原相连的地区,横亘着总面积36.4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山系,就是横断山脉。
大约5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板块间互相挤压,大地被强行扭曲,形成区域断裂与褶皱山系。
造山运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年轻的横断山脉海拔相对落差极大。
各种生物都在努力适应变化,与地形、气候,以及周边的生境达成默契。
地形起伏能在较小空间范围内,引起较大幅度的环境变化,这让横断山脉成为研究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天然实验室”。
在横断山脉南缘的攀枝花,海拔2000米的山坡上,仍然有一片罕见的天然苏铁林,这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它们一直喜温惧寒,是怎么穿越漫长冰川时期的呢?
海子山,横断山脉中最大的古冰帽遗迹。中纬度使这里几乎从未被大规模的冰盖覆盖。横断山脉的山岭几乎都是南北走向,山谷不仅是动物迁徙的通道,也为植物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纵深。
漫长的冰川时期,各种生物在南北走向的山脉间进进退退。绝大多数物种在历次考验中灭绝。然而,终究极少数的幸存者,如同苏铁一样,在横断山脉的沟谷中得以幸存。
沙鲁里山脉中段的帕姆岭寺,周围完整地保存着原始森林和草地植被。当地人与野生动物关系融洽。黄喉雉鹑以急促而高昂的鸣叫,宣誓领地主权。它最喜欢的生活区域是片尚未开花的高山杜鹃林。
初夏,海洋季风不断加强。山谷把来自热带地区的力量聚集。水汽沿着山坡向上攀升,遇冷、凝结。最终,在重力的作用下,一场大雨降临。
一棵杜鹃树,每年可以孕育成千上万颗种子。树生杜鹃的盛开,引来贡嘎山中的藏酋猴家族。漫漫长冬过后,这些盛开的植物,给它们及时的能量补充。四川境内,超过200个不同种类的杜鹃,成为山林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高山峡谷,河流季风,地质变化与地理阻隔非但没有阻碍生命的延续,反而孕育多样的物种,丰富的生境。
一切如同大山中的溪流,最终汇聚成这片土地上最为壮阔的生命之河。
第三集
高原之肾
大渡河纵贯横断山脉东部,自石棉县往北,整条河谷几乎是正南正北展布。温暖干燥的热风沿河而上,直抵600公里以远,四川北部的高原。
这里是人类迁徙的通道,各个民族在大河两岸留下绚丽的文化。
这条通道也打破了物种生长的自然纬度界线,让许多生物获得更广的生存空间。
每年3月,黑颈鹤开始一年一度的迁徙之旅。它们来自相对温暖的云贵高原,乘着季风,一路向北,目的地是海拔3500米的若尔盖湿地。它们将在若尔盖湿地筑巢求偶,繁衍后代,迎接新的四季轮回。若尔盖湿地的浅水和草丛间食物丰富,是许多鸟类迁徙的目的地。黑颈鹤是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上的鹤类,它们喜欢有马群活动的水岸,那里更加方便找到食物,当地牧人因此把黑颈鹤看作格萨尔王的牧马人。
4月,若尔盖依然是初春景象。旱獭从冬眠中醒来,它们习惯群居,并擅长挖掘地下洞穴,是高海拔草原上重要的生态物种,很多掠食动物都把旱獭当作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藏狐一家一直在旱獭洞穴附近逡巡,但这次不是为了捕猎,而是想驱逐旱獭一家子,然后霸占它们的洞穴。这次的较量没有分出胜负。
气温逐渐升高,地面的绿色也慢慢凝实,食草动物最好的季节已来到。
这也为高原的顶级掠食者提供了舞台。
狼,若尔盖的王者,这个季节它正褪去冬天的长毛,换上夏装。
草原狼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狼群数量增加,说明地区内生态环境正在变好。
若尔盖湿地,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固体水库”之一,蓄水总量将近100亿立方米。黄河水量的约30%来自若尔盖,青藏高原东缘这片平坦的湿地,堪称“中华水塔”。湿地的植被发育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若尔盖湿地最让人惊艳的,是色彩斑斓的“五花草甸”。高原的花期集中在6月—8月,窗口期短暂,绚烂多彩的背后,深藏着植物对高寒环境的生存之道。
在若尔盖湿地周围,海拔更高的山坡上 ,有一种珍稀植物——绿绒蒿,极具吸引力的荒野丽人,习惯生长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它们进化出各种颜色,与另一些高山植物,共同绘制了离天空最近的美景。
降雨,以及雪山融水都汇集到高原最低处,造就若尔盖湿地夏季最茂盛的植被。
海拔4345米的查真梁子,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往北,所有的小溪流向黄河上游的阿木曲与白河。往南,溪水汇入大渡河,再到岷江,最终汇入长江水系。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若尔盖草原上十分常见。它们以鲜草为食,是高原湿地生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高原鼠兔的家中,还有同居的好友,雪雀。雪雀会在鼠兔家中筑巢,既可以遮风避雨,又能在鼠兔翻起的土层中啄食昆虫。
若尔盖草原是河曲马最好的产地。河曲马,是中国著名的马种,高大,强壮,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在当地的传说中,河曲马是格萨尔王的坐骑,曾经跟着史诗中的英雄征战四方。
只身打马过草原,是感受若尔盖最好的方式。
第四集
华西雨屏
四川盆地向西,从地势低平的成都平原,进入地貌过渡带,沿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大小相岭、大凉山一线,形成海拔相对高差2500米以上的屏障。
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被这条高大屏障阻挡。水汽在山间凝结成极其丰富的降水,所有的故事都在雨雾中展开。
这里就是华西雨屏。
谷雨前后,气温逐渐升高,山间各种动物更加活跃。
青城山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夜幕降临,峨眉树蛙、仙琴蛙等在水塘边喧嚣起来,这是一场盛大求偶派对。作为环境指示生物,两栖动物在一个区域内品类越多,种群繁育越好,越能说明这里的降水丰沛,水质良好。
华西雨屏东西宽50公里左右,南北纵横450公里,这片狭长的区域相当于1.7个成都市的大小。
众多的山间谷地里,水汽难以扩散,从而形成多云雾的现象。
山间的各种居民都演化出特殊的性状,以适应潮湿多雨的环境。
5月,季风盛行的时候,海拔2000米左右的阔叶林中,各种花朵在雨中竞相开放。此时也是珙桐开花的季节。
花像白鸽的翅膀,因此珙桐又被称作鸽子花树,白色翅膀是花序外面的两枚苞片。
在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这种自带雨伞的特殊结构,是珙桐在华西雨屏进化出来的生存之道。
跟珙桐一样,泡桐树和金铃花也选择了花型向下的开花方式,使花蕊免受雨水的侵袭。
在面对相同生存挑战时,不同种属的植物,选择了相似的适应策略。这种让人着迷的生物学现象,也发生在动物身上。
熊蜂是植物授粉最积极的支持者,它们因此获取了花蜜。
一些鸟类,也以花蜜为食。蓝喉太阳鸟进化出纤细长喙,能轻松伸进花蕊,它们的舌头呈管状,非常方便吸食横向或向下生长花朵中的花蜜。
华西雨屏,这片北纬30度的区域,是全球200个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与华西雨屏的地域重合度非常高,有利于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同时也能加强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屏障。
小熊猫,山地动物中的明星物种。生活在2500米至4800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喜欢温湿,又比较能耐高寒。它们厚厚的皮毛既可防水,又能御寒,这让它们非常适应山林中的环境。
羚牛,喜爱群居的山地动物,经常拖家带口集体活动。它们擅长攀登,活动区域非常大,根据季节不同,上下垂直迁移的海拔高差超过2000米。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规划,对这种习惯迁徙,需要广阔生存空间的大型山地动物,意义重大。
这些年的江河治理,野生鱼类的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的改善也正在走向良性循环。
人们依江河而居,鹭鸟也是如此。
雨雾之极,也是生物秘境。华西雨屏,中国罕见的气候地理单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不可替代的关键地区。
这片交错的山河,不仅是四川的绿色之肺,更是城市与山地自然保护地的结合过渡带。让这里永远成为人类和野生动植物和谐共处的理想家园。
第五集
天府之国
千里岷山,横断山脉北段的东部边界。岷江流过,养育和滋润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汇聚出天府之国的勃勃生机。
川金丝猴,世界上最漂亮的猴子。它们长着一张淡蓝色的面孔。无论春夏秋冬,蓝色都是山林中醒目的颜色,方便它们找到彼此。目前生活在岷山和邛崃山的川金丝猴超过10000只。
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许多美景就隐藏在雪山之下,山谷之中。
九寨沟地震曾让五彩池遭受破坏,但没过几年,自然的力量又让一面面多彩的钙华池恢复如初。毁灭与重生总是如影随形,那些美丽的钙华,本身就是时光的沉淀。
岷山数不清的瀑布和溪流,沿着山势汇入岷江,在上游汇聚成岷江河谷。这里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迁徙通道。曾有无数人行走在河谷之间,把中国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连缀到一起。
有一种植物也在这里完成了一次人为的迁徙,那就是岷江百合。100年前,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把它带到欧洲,拯救了西方的百合种植业。
青城山,地处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青城山以东10公里,就是成都平原。岷江即将冲出岷山,开启另一段旅程。
都江堰,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水利工程。顺应水的天性,不修水坝而引水。这里凝聚了中国古老的生态智慧。
玉垒山,阻挡江水东流。要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首先要凿穿玉垒山。2200多年前,蜀守李冰带领部众用八年时间凿穿玉垒山,岷江水靠落差自然流淌。111条干渠,260条支渠,34000多公里的毛细血管,灌溉1000多万亩农田,中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独特生境造就了烟火里的幸福城市。成都,也是一座看得到雪山的公园城市,随着环境的改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胜景成为常态。
岷江从高到低,灌溉了广大的平原之后,又与川西高原涌出的其他河流汇合,继续向南流去。
四川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集中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温和的气候,丰沛的降水,把四川南部变成竹的海洋。因此,这里被称为蜀南竹海。
更多的秘密藏在地表之下。竹林的地下,是竹鞭的王国,这些坚硬而锐利的笋尖,几乎可以刺穿任何障碍。它们一边扩张领土,一边给快速生长的竹林储存养料,这也造就了四川传统的乡村景观——林盘。
川西林盘由水、田、林、院这些元素组成,在传统的川西林盘聚落中,隐藏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经过735公里的跋涉,岷江从海拔4610米的源头,来到海拔258米的新起点。
在宜宾,岷江和金沙江汇流,从此称作长江。
第六集
未来之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从陕西进入四川,最险要的关隘是金牛道上的剑阁。这条古蜀道修建于2300年前,长约600公里,相当于古代的高速路。
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是上万棵千年古柏。这些参天大树,见证着中国人对于生态保护最质朴的认知,与最智慧的方法。如今古蜀道上,超过1700岁的古柏还有12000多棵,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
山高水长,与自然共生的道路一直在今天的四川延续。
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是一系列高大的南北向山脉,它们被统称为横断山脉。山河分切,造就了川西地区丰富多样的生存环境。
在横断山脉南端的木里县博窝乡,每年薄皮核桃成熟的季节,会有一群大紫胸鹦鹉如约而至,它们每次都会把山民的核桃一扫而光。
当地人把大紫胸鹦鹉视为祥瑞,会用一些温柔的方式劝退贪吃的山野精灵。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源于当地人朴素的生态意识,和善良的心。
在不同的山地环境中,杜鹃花分化出不同的种和变种,它们是善于适应的物种。
植物通过不停地演化,来适应环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一直懂得适应的道理。
数千年来,先辈躬耕于此,牧猎于此,迁徙于此,响应季节的变化,熟悉土地的秉性,寻找着适合各种文化发展的道路。
万物共生,人类并非自然的主人,亦非自然的奴隶,而应该是自然的守护者。用科学的精神和敬畏的心,来融入生养我们的大千世界。
在四川江油,曾因一株毫不起眼的小草,改变过一座超大型水库的修建步伐。
它叫距瓣尾囊草,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野生植物。面对这一岌岌可危的物种,四川省迅速启动针对距瓣尾囊草的抢救性保护,暂停水利工程建设一年。
当我们懂得向草木低头,其实就是懂得了敬畏自然。
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意味着我们要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整体保护,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将各个分散的保护区连缀成片,形成2.7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空间,实现大熊猫栖息地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打造重要生态屏障,这是中国生态环保的里程碑。
万物都与我有关,这正是新时代的生态环保理念。
而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长江,中国的母亲河。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长江大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流域的整体生态功能已经慢慢恢复,再现生机。
江河奔流,生生不息,人类应该保持对自然的尊重。
川生万物,这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川贡献,也折射出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