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万网友一起“助蟹回家”
记者:关欣悦 褚方樵 张健 发布时间:2024年4月8日
“大家看,麻布制作的蟹梯上爬满了中华绒螯蟹,这批幸运的‘小朋友’将顺利进入秦淮河。”在江苏省南京生态微课堂直播间,主播的镜头对准闸口内部。近日,南京生态微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课,两位主播与全国十余万网友共同目击“蟹宝宝”回家。
“它叫‘中华绒螯蟹’,也就是俗称的‘大闸蟹’。”来自南京市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老师郝旭玲说道,“每年三四月份,在长江入海口发育6个月的‘蟹宝宝’将正式启程,溯河上迁,进入更稳定舒适的淡水环境发育为成蟹,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幼蟹潮’。”
自然处处是课堂,“蟹潮”的出现让南京的市民朋友们开始了“夜晚狂欢”。“很多市民朋友初次见到‘蟹宝宝’很兴奋,晚上会带孩子捡拾螃蟹,这将影响幼蟹‘回家’。”郝旭玲说道:“一次次的劝阻,不如转换形式,让这里变成‘生态文明教育课堂’。”
“小螃蟹从很远的地方回来,我们要帮它回家。”在志愿者的呼吁下,小朋友们将抓到的小螃蟹放入大部队中准备放归。
如今,培养少年儿童对自然的情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环境保护能力,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南京市将继续开展生态微课堂等活动,激发孩子们守护自然生态的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无限可能。”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蟹宝宝”洄游的通道,枯水期的长江与秦淮河交界水域的三汊河河口,有着两米多的落差,对于想要逆流而上的“蟹宝宝”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着急回家的“蟹宝宝”顺着防洪墙往上爬,浩浩荡荡的蟹潮蔚为壮观,但大家发现上岸的“蟹宝宝”却迷路了。
如何让“蟹宝宝”顺利回家?“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联合多个部门紧急应对,用麻布、绳网搭成‘蟹梯’,为‘蟹宝宝’搭建起了一条生命通道。”郝旭玲说道,同时,南京还开展“助蟹回家”公益行动,招募更多学生、市民朋友通过人工捡拾的方式加入到保护“蟹宝宝”顺利回家的任务中来。
在直播间,志愿者叶禄云一边向网友介绍,一边做数据统计。“这些小螃蟹正齐心协力渡闸口,到秦淮河成长育肥。”
直播间里网友纷纷点赞,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感受。晚上九点,最后一次称重结束。“今天夜间一共捡拾‘蟹宝宝‘4.8千克。现在我们准备放归。”叶禄云将“蟹宝宝”放到自制的滑道里,数百只“蟹宝宝”顺利进入秦淮河。
南京为何出现这么多中华绒螯蟹幼体?淡水甲壳动物研究专家、江苏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红英对此进行了解答:“这与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以及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有关。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开展,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有了明显恢复。”
随着长江水生态的恢复,许多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白琵鹭也从“稀客”变为“常客”,净滩行动、助蟹回家……成为“流量密码”的野生动物们,也让许多南京市民自发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