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态美育 ,感悟生态之美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记者:邓安琦 发布时间:2024年6月30日
生态文明素养是人类在追求生态文明过程当中体现出的意识、知识、能力、行为方式的修养和素质。2021年8月,教育部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等重大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材当中。结合语文这门学科来进行分析,其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培养内容,而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且这一阶段身心都在快速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发挥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总体分析
纵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生态文明因子贯穿于小学学段的不同板块当中: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我爱阅读、日积月累等,主要是以课文教学为主。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且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会发现并重新重视一些边缘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因子。
小学阶段渗透生态教育的课文篇数最多,达到109篇,主要集中于低年级和中年级。从课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主要歌颂了我国的美好河山,讲述了一些奇妙的动植物,描绘了美好的大自然。从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来进行分析,低年级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有《青蛙写诗》《找春天》《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趣味童真的内容,让学生在愿意学习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美景的变化,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而中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在这时,教材的安排也提升了难度,设置了《灰雀》《父亲、树林和鸟》等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生灵的可爱,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产生尊重生命的意识。而高年级学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进一步加强,开始分析文章背后的含义,因此教材设置了《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等课文,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行为,培养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开展生态观教育的方法
(一)探究教材,感知课文中的自然之美
研究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要在课堂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就要先深入挖掘探究教材内容,找到体现生态观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生态环境知识类文章主要是揭示大自然的规律,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这类文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涵盖了不同方面的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向学生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文章首先描述了小兴安岭的具体位置以及总体景观,接着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天、夏天、秋天以及冬天的景色,通过时间线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美丽。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点以及特殊的美丽,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课文内容学习完毕,这时教师就可以对这篇文章中的生态环境知识进行重点挖掘,提出如何才能将这份美丽保留下去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的思维从沉浸在小兴安岭的美景当中挣脱出来,思考如何才能留住这一份美景,由此激发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接着,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爱护环境,例如节约用水,不踩踏草坪,不乱丢垃圾等。又例如,教师还可以发掘小学教材当中的文言文,其中的古诗文大多数都是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教师在引领学生对于诗句当中的美好景色进行欣赏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渗透生态观教育。《望庐山瀑布》《泊船瓜州》《江雪》等古诗中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奇妙,教师在引导学生跟随诗人的目光进行品味时,还应当让学生去思考诗句当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是人们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歌咏主题。
(二)激活教材,唤醒学生审美期待
我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大自然当中,被万物包围,也经常徜徉在自然界的美景当中,所以对大自然有较强的知觉,有自然的敏锐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在进入小学之后,学生的内心依然非常亲近和期待大自然,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唤醒学生的审美起点,让学生仍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进行自然题材课文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应该清楚这类课文当中蕴含的生态审美价值,对于课文当中的不同内容进行针对性地分析,让学生对于不同的景物产生不同的审美期待。
例如,在《枫树上的喜鹊》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文章典型地呈现了儿童认知的泛灵性这一特点,小主人公将喜鹊这一动物亲切地称为喜鹊弟弟,喜鹊阿姨,仿佛喜鹊真的是他的伙伴和朋友,能够与他一同开口讲话。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二年级小朋友内心想法也非常天真和童趣,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能够代入小主人公的情感感受,体会小喜鹊之间的美好之情。通过将所学课文延伸到学生的自然生活当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联系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特殊情感。有了这些特殊情感,学生能够更加明白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三)延伸教材,创造课外审美体验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提出,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也决定了一些自然题材的课文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应当走入大自然,走进实践当中,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感知和体会。既要求教师改变教的方式,也应当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改变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外近距离感受大自然。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立足于整体,着眼于个别有针对性地设置创造性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态审美。
以《金色的草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从单元教学目标来进行分析,人文主题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之美,发现自然之美。在作业设计阶段,教师就可以设置观察记录单,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观察地点,观察时间和观察所得进行细致地描述,让学生继续将课中对自然界神奇变化的好奇延伸到课外,将课中体会转化为课后实践。课外实践连接了课内所学,学以致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体验自然的实践机会。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进行分析,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生态素养以及生态意识,采用多样化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生态观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当中,使语文课程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让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态教育充分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