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从“氛围组”走上主舞台
2024年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交流会
记者:肖琪 发布时间:2024年7月31日
如何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如何持续通过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张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年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交流会(以下简称科普交流会)在甘肃省张掖市举办。科普交流会以“科普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从科普课程打造、科普基地建设、科普形式创新、科普思维更新等多层次、多角度讨论了当前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重点及要点。既有主旨报告及经验分享,还包括科普管理与科普实践经验分享,科普内容创作和传播、科普活动策划与创新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地生态环境厅(局)科普工作交流与座谈。
贴近公众需求、贴近公众偏好、“对齐公众情绪价值”
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杨文志看来,与传统科普不同,现代科普服务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科普信息的传播方式、获得渠道、交流方向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而言,公众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科普信息、分享科普信息,与科普传播者交换意见,改变传统科普服务的单向性。
所以,当前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要让公众轻松理解科学,就应“对齐公众情绪价值”,提供清晰、准确、易于理解的科普产品,贴近时代需求、贴近公众需求、贴近公众偏好、贴近传播渠道,以实现新时代科普的高质高效。
同样关注科普受众的还有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副团长陈征。在他看来:“从科普工作实施的角度,大致可以把参与主体分为供给端、渠道端和需求端。当前,不同人群对科普的定位和功能认知差异巨大,科学教育要针对明确受众进行系统性科学素质的培养。”
如今,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普可以让受众拥有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具备更好技能。使公众体会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提升认知水平。不仅如此,通过科普还可以在社会上营造公众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向往科学的舆论环境,创造全社会积极投资科技、广泛接受科技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环境,培育“具有未来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为科技事业提供大量优质后备人才。
因此,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统筹布局下,要有点有面地推动科普发展。在持续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面上工作的基础上,聚焦重点目标任务,给予必要的人、财、物、政策等支持。
提供优质科普内容、建立健全科技宣传与传播工作机制
生态环境科普离不开破圈传播与扩大影响力。建立官方、民间协同的科技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机制,有助于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亮点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首先,要建立公益的国家科普基础资源共创共享体系,支持原创一批高质量的科普基础素材。陈征表示:“当前受众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视频、图文、讲座电子课件等科普内容普遍存在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基础素材版权不清甚至侵权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同步产出高质量的可视化图片、动图、视频、三维模型包等并纳入公益的科普共创共享体系。”
优质的科普内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普经验在生态科普工作中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普旅游部长谭如冰带来的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技资源科普化案例分享中提及,目前,华南植物园不仅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植物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还打造了以科学家为导师,以高中生为受众的植物科技资源科普化课程体系。不仅能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还能提升科普基地的能力。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法规标准与科技处处长刘晓蕾,针对生态环境科普“省市联动、协同深化”宣传机制的建立分享了经验。比如,从省级层面提前谋划制定科普活动方案,鼓励各市根据地域环境特征和当地文化底蕴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实施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的科普活动策略,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打造宣传新阵地,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借助不同载体丰富科普资源。
此外,陈征还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科普联席会制度等机制的职能,加强其政策工具箱,为科普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统筹布局下,全面赋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机构和制度保障。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科技是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科学普及是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支撑。
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不仅要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力度,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还要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注重宣传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和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社会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创造良好氛围。
近年来,美丽甘肃生态环境监测线上展馆、江苏省泰州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珊瑚礁生态保护与科普平台,纷纷通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生态环境科普工作。
华南所完成南海岛礁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观监测研究能力建设,构建了珊瑚礁“生态环境—群落结构—关键物种”健康监测与评估方法,围绕“城市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1+2+3+N”机制。打造“多站多点”的生态观测野外站网,构建长期、连续的生态观测数据库。建有江门新会主站、连南背景站、广州站、深圳站等站点,并配套科普宣教场,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提供支撑。
甘肃省生态环境教育展馆借助雷达感应和LED透明触摸屏的运用,组成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区。运用环保时间轴,将动与静,科技与生态,墙面与滑轨屏结合,查询展示区涵盖五大板块,滑轨屏拥有查询阅览功能。沉浸式主题放映体验区内设互动模式,体验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甘肃的地理地貌、动植物信息等,加深人们对甘肃生态环境的了解。
接下来,各地区、各单位还将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普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